Tropicana兩次改版:設計與習慣之間的矛盾
果汁品牌Tropicana在2009年改變包裝時,遭遇了消費者的反彈,最後導致慘敗。簡單的說,「設計凌駕消費習慣」是最大的原因。但是,舊的品牌就不能改變嗎?當然可以,不過是有方法和原則的。
Fast Company網站上的〈15 years after its historically bad rebrand, Tropicana unveils a juicy new look〉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有趣的題目。
1947年創立的Tropicana這個果汁品牌(在台灣叫做「純品康納」),曾經在2009年重新設計包裝的視覺形象(上圖右,左為原設計)。結果銷售量在推出後一個月内下降了20%,損失超過2,000萬美元。於是該公司在不到一年之後,就將包裝改回了原來的設計。
今年,Tropicana再度嘗試更新了品牌識別;2024年版保留了大部分原始包裝的元素,只做了一些小修改。關於新設計的詳情,因為不是我的重點,所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Tropicana amplifies its orange with a new identity by Sunhouse〉這篇文章,這裡就不再贅述。
極簡風格
我想說的是,在2009年推出右邊的新設計,倒也不令人意外。當時(甚至可以說時至今日)的設計風潮有幾個明顯的特色:
在符合設計美感的前提下,盡可能打破既有的規則:如果原有的標準字是橫排的,新版本就試試直排,有何不可?
走極簡風:把圖文細節盡量去掉,只留下足以傳達產品訊息的部分,說明文字則越看不見越好;
讓圖像平面化、非具象化:用減少漸層或用色、簡化細節、甚至抽象化的圖像,來取代細緻度類似照片的版本;
降低色彩的彩度:減少使用高彩度的顏色、降低色彩之間的對比(但有時候反而會特別強化對比,看設計訴求而定),只保留少數主題色,以凸顯品牌形象。
關於以上這幾點,只要觀察一下過去十幾年手機或電腦上的圖像設計變遷,應該就有體會。不過說實在話,我自己比較喜歡這樣的風格,過去的設計作品也多半是這個味道。
(不該說的事實:這種設計稿比較好做。😄)
不能只是設計者自爽
不過在牽涉產品包裝的時候,有時「設計感」只是設計者自爽;如果舊設計已經存在一段時間、而且顧客沒有特別抱怨,比較「好」或「潮」的設計並不一定能讓消費者喜歡、也不一定能直接提升銷量(實際上,通常減少銷量的機率比提升更高)。
(思考題:你能想倒只是換了包裝產品就大賣的案例嗎?原本包裝就很爛的不算。)
除了設計時可能沒有做足夠的目標客層訪談、消費者選擇測試、A/B版測試、以及辨識度測試之外,新設計(特別是走不同風格的設計)最容易忽略的一點,在於:
必須保留「讓原始設計辨識度高/優選度高」的元素。
也就是說,舊設計中的「重要資產」沒有保留下來;如果一定要改,也必須讓新版本比原來更好。
參考閱讀:〈大不一定是美,顧客埋單才是:聶永真的設計不好嗎?〉
保留舊設計中的重要資產
所謂保留下來,並不是原封不動照搬,而是即使改變設計,也能讓顧客一看就知道「啊,這是熟悉品牌元素的改版」。
在Tropicana的案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舊元素是1947年創立以來一直都有的「插著吸管的水果」這個暗示著「新鮮果汁」的圖像,以及「排列著很多說明小字帶來的安心感」。
Tropicana的2009年改版中,完全捨棄了這兩個元素。我相信「水果上插吸管」甚至可能是這個品牌的註冊商標,但在這個版本中,換成了每個品牌的柳橙汁都會用的果汁圖片,導致了辨識度和認同度大幅下降。
至於「小字帶來的安心感」,理論上和極簡派的美感是背道而馳的,而且設計上確實應該能省則省;但在(某些)產品上,卻可能讓(某些)顧客在選購時,因為不容易看到產品資訊而猶豫。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選擇產品時(特別是可能吃下肚的東西、或是自己不熟悉的類別),我們會希望在包裝上找到相關資訊,以確保自己不會買錯;如果這時碰到的是「無印良品」派的極簡包裝,反而可能會猶豫。
而即使是已經熟悉、認包裝就可以拿(=已經建立優選度)的產品,如果有一天改了包裝、而且那些「亂七八糟」的小字忽然都不見了,你還會毫不猶豫的放進購物車嗎?
(思考題:你希望哪些產品的包裝上還是字多一點比較好?有哪些熟悉產品的包裝,是你不希望它簡化的?)
結語
我不反對更新設計、改版、或是re-branding(我自己常做這種案子),也覺得前面提到的「簡化」設計風格本身沒什麼問題。
但設計只要牽涉消費性產品,就不能與產品和消費習慣太脫節;除了設計師本身的發揮之外,對消費者的習慣、以及在原有設計中定義辨識度和優選度的元素,都必須給予尊重和一定程度的保留;而方法也不難,就是設計過程中與行銷人員和測試顧客的溝通,以及前面提到的各種測試。
以下是2024年版的新設計;除了找回了「水果/吸管」和「小字」兩個元素之外,橘色蓋子旁邊的小綠葉,不僅是再次強調水果意象的巧思、也算是向出師未捷的2009年版致敬吧。
補充1
2009年版的包裝,將橘色蓋子改成了圓頂,再加上放在左下角的兩片葉子,也是在向舊包裝上的柳橙致敬。不過就辨識度來說,這個致敬有點太「subtle/低調」了一點,眼睛不尖可能不會注意到。但在2024版上,葉子的方向就改掉了。
(下圖之後還有再補充)
補充2
基於讀者提問和我自己的好奇,我去查了一下Tropicana在2008年至今的大略銷售數字,結果如下圖。
許多資料來源都指出,2009年的業績慘跌主要是歸因於新包裝的失敗;或許2008-09年之間的經濟衰退,也是部分原因。而在2011年之後的持續衰退,我先前也猜想(主要是)美國人因為經濟環境的關係,改變了消費果汁(主要是在早餐桌上)的習慣。
於是再進一步查閱Tropicana(屬百事可樂旗下)的主要競爭對手Minute Maid(可口可樂旗下)在同一段時間的銷售量,看看是否同樣受到果汁消費減少的影響,發現了有趣的結果。
Tropicana的銷售量跟Minute Maid有一段距離,一直只有後者的1/2到1/3左右: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Minute Maid的銷售量相對穩定,並沒有Tropicana明顯的下跌趨勢,但也看不出來吃掉Tropicana業績的樣子。如果單就果汁這個類別來思考,有兩個比較大的可能:
果汁市場一直在下滑,只是Minute Maid沒有明顯往下掉,而且因為吃掉了Tropicana的市占率,所以還能維持穩定。
果汁市場並沒有下滑,所以Minute Maid保持穩定,但Tropicana的顧客有一部分跑到其他較小的品牌去了。
根據產業報告,美國人從2006年到2020年之間,對純果汁的消費量已經減少了36%,所以整體趨勢確實是在下滑的;而如何在這個趨勢中至少保持穩定銷售,則是各個品牌都需要花心思的問題。
由於我不是在寫產業研究,所以分析方面先就此打住。然而就一般行銷常識來看,品牌在面對上述問題時,相關的策略有以下幾種:
產品線的多樣化:如果大家在早餐桌上不喝果汁了,我們有什麼替代產品?如果大家現在不愛喝很甜的果汁,我們有含糖量比較低的選擇嗎?針對市場變化推出替代產品,才有機會繼續將客戶留在自己的池子裡。
辨識度、記憶度、優選度:如同我在〈紅海市場的行銷策略〉這篇中所寫的,持續維持自家品牌的這三個特性,在整體容量下滑、每個人都得從對手口中搶肉吃的「零和」市場是很重要的。Tropicana的2009年版包裝,就是因為幾乎同時失去了這三個特性,所以才會成為教科書級的經典失敗案例。
迅速反應市場變化:在消費性飲料市場,顧客是很無情的,只要前兩點做得不夠好,產品很快就會被遺忘;而已經移情別戀的老顧客,往往得花比新客人多好幾倍的力氣才搶得回來。「反應速度」和「多樣化」經常是一體兩面,毫不留情的推陳出新,更是飲料這類消費產品的常態。
關於老顧客的經營,請參閱〈我的建議是,行銷也要「有品」〉一文(修訂版收錄在我的書中),歡迎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