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
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 Podcast
解鎖來自過去的行銷寶藏
0:00
-15:53

解鎖來自過去的行銷寶藏

回顧過去的生活方式,不僅能滿足懷舊或好奇心,更能學習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脈絡、以及用更精準的語言描述平凡事物。對於行銷人而言,認識顧客的成長經驗和價值觀差異,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地雷,甚至發想出新的創意。

我很喜歡看YouTube上一些講過去生活方式的影片。內容主要是英文,講1960-90年代的事情,通常主題是「當時是常態,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

影片的內容對年輕一點的人可能是新奇,對我來說則是懷舊。不過這一點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

  1. 瞭解過去(主要是)美國的生活方式、以及當時的文化和社會背景。

  2. 觀摩如何用英文將一些平淡的事情講得有趣、以及文案中常用的片語和形容詞,甚至在不冒犯的前提下形容某種東西「已經過時」。

對於行銷人來說,瞭解顧客的生活背景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你的顧客可能是:

  1. 比你年紀大上一兩輪的人;

  2. 剛好擁有、甚至懷念那些生活經驗的人;

  3. 因為世代差異,在語言和價值觀上跟你不同的人;

  4. 如果你要用英文文案將產品賣到國外,多瞭解過去曾經流行過,但現在普遍被大眾認為過時、甚至變成禁忌的事物,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至少可以減少誤踩文化地雷冒犯目標顧客的機會。就算你想反向操作,將1980年代的東西重新復活成新流行,也得先瞭解「當時是什麼狀況」。

以上這些當然也適用於中文或其他語言市場,你可以舉一反三。

除非目標顧客永遠都是跟你年紀相近的人、都在本地市場,否則理解不同世代、不同國家和語言、相關產業的歷史文化,對於行銷材料的收集和製作都會很有幫助。

另外附送一個我也很喜歡、幾乎每集都看的頻道「Tasting History with Max Miller」;身為廚師的作者將食物和歷史結合,相當認真考證各種食物的背景,也盡可能用原始材料重現菜餚自己試吃。

當然中日韓地區的食物對洋人來說比較難一點,但他做得已經非常出色了。同樣的,站在學習英文寫作的角度,這個頻道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文化背景和文字知識。

總而言之,要學習一種語言背後的文化和微妙的意涵,可以找自己喜歡的題材、找內容水準夠高的頻道看看;重點是要聽懂和理解「為什麼是這樣」和「為什麼要這樣講」,並且將它變成自己知識庫的一部分。

不妨看看,如果你要寫文案、或是賣年糕給外國人,這段影片有什麼可以學習的地方:

本文影音測試版(以NotebookLM製作)

NotebookLM工具進步了。先前只能生成英文版的對話音檔,我必須透過一些工具產生逐字稿、翻譯成中文、修正時間碼,再做成搭配正確中文字幕的YouTube影片;現在不用了,NotebookLM會自動產生搭配畫面和畫重點的影片,歡迎參考。

你或許會發現NotebookLM產生的討論內容,比我寫的文字多了不少;這也是我覺得它不錯的原因之一。因為我寫文章喜歡簡短,也覺得不需要把一些小的轉折和舉例都寫進去,讀者應該可以很快看懂(現在讀長文的人不多了吧)。

而「長文難讀」在影音上的問題比較小,NotebookLM也會自動補上一些內容;雖然還不是非常完美,但已經算是不錯的補充小幫手了。您不妨聽聽看它做得好不好,也告訴我您的想法。

順便說明一下

最後跟大家說個跟主題無關的事情:

我在七月中因病住院,也因為生病導致撞車交通事故。除了自己車子撞壞報廢、也賠償對方車損之外,雙方人都完全沒事;但我在事故後就住院了,耽擱了不少事情,包括寫作。

不過往好處想,因為人其實沒事、病也只是感染,但住院期間做了包括斷層、核磁共振、超音波等各種檢查,也算是做了一次大健檢、順便把一些慢性小問題做了處理。所以出院之後休息一段時間已經沒事,車子也換了;不過為了觀察和開藥所需,今年內還是得持續回診一段時間。

這次的狀況耽擱了一些事情、也改變了我一些想法。雖然有點破財,但對於未來的人生和健康而言,仍然算是值得的。簡單的說,今年碰到這樣的意外,會比五年後碰到好太多;而如果今年因此改變一些生活方式,或許可以讓未來十年過得更好。

所以,如果您是我的訂戶、也等新文章等了一段時間,先容我說聲抱歉、也謝謝您的體諒。我會從短文開始,慢慢恢復到從前的發文水準。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