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的數位轉型難題
「台灣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時,遭遇的最大難題是什麼?其中『缺乏專業人才』、『缺乏全面性的規劃』、『投資金額太高』被視為三大難題」。從大局的角路來看,這三點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
(註:本文是我大約五年前寫的文章,但剛才加上了一點增補。因為最近工作上碰到類似的需求,剛好又看到有人將它挖出來,列為重要的參考文章,所以重貼一次。我因為即將遷居宜蘭三星,忙於種種相關事務,比較少寫新文章,所以將還有點用的舊文請出來墊檔一下,希望對您還有點用處。正常的寫作應該會在八月恢復。)
《遠見》公布台灣第一份「企業數位轉型大調查」,結果卻發現,企業自評數位轉型成績僅55.5分,當許多產業順利接軌時,誰被甩在後頭?領先群的勝出關鍵為何?落後者難以突破的盲點又在哪裡?
──遠見雜誌〈75.6%董總親征 數位轉型為何不及格?〉
首先,每個行業的「數位轉型」方式幾乎完全不同;像是媒體的轉型、製造業的轉型、以及零售業的轉型,除了「數位」兩個字一樣之外,其他幾乎都不一樣。
「對的人」的條件
所以,轉型的第一要務應該是「找到對的人」。而所謂對的人,基本上必須符合幾個條件:
具備產業知識:媒體也好、製造業也好,如果不懂這些產業的運作原理、產出方式、營收金流、甚至一些「規範」,就有可能誤觸地雷、或是走錯方向。
具備產業轉型知識:各個行業要怎麼轉、從哪裡開始轉、最理想的步驟、以及可能的問題所在,都必須知道;而且不僅最好有過成功經驗,有過失敗經驗更加理想。
熟悉轉型所需的工具與流程:不僅要熟悉技術趨勢(但不一定要會寫程式或知道技術細節)、而且要知道引進的順序和方法,像是部分引進、平行測試等等。
具備溝通能力:必須能與不同階層、不同單位的決策者和使用者溝通,排除阻力與障礙、確保預算的充足與有效執行。
有高層的授權:如果沒有授權,就只是顧問,建議的事情不一定會被採納或執行。這並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候手上無權反而看得清楚;然而,另外一面就是建議的落實幅度和速度有限,也可能影響最後的績效。
如果還有其他必要能力當然更好,但以上幾項我想是不可或缺的(當然不一定要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走對第一步
如果找的人不對,很可能第一個決定就是錯的,像是「採用xx系統」(其實應該用另外一個)、「預定x個月內可以完成」(其實需要2x個月)、「xx單位先走」(其實應該是zz單位);如果一開始就走錯,後面就很可能兵敗如山倒。
雖然錯誤不見得不能補救回來,但可能就要花費很多倍的時間與成本;甚至更慘的是,用錯誤的方式一路順利做到完工驗收,然後才發現有基本問題,必須整個打掉重練。而錢已經花了(而且系統商沒錯,是照你開的規格做的)、時間也沒辦法重來,只能摸摸鼻子認虧。
而這還只是「一開始就錯」的狀況;一旦開始執行,中間還有太多可能出錯的環節。
台灣不缺資訊科技專家、工程師、系統分析師等等人才,但是數位轉型並不是從「找人」、「決定用哪個系統」開始的。
轉型必須從理解企業本身的需求、發展時程、競爭力、導入系統之後的組織與流程變革、以及之後的人員訓練與心態轉換、障礙排除等等開始,然後才是系統規劃、訂預算、訂時程這些事情。
而許多企業並沒有把「資訊系統」當成一種「管理對象與資源」的觀念,然後找懂產業、懂轉型、懂事前規劃與事後清理的「資訊長」來做;而是找「認識的人」、「懂電腦的人」、或是「某系統的代理商」來規劃,甚至「跟同行架一樣的系統」就好。
依照我自己的經驗,數位轉型(尤其是我比較熟悉的媒體和行銷領域)有60%的工作是在寫第一行程式之前就開始的。
參考閱讀:〈PDCA與「封閉校正系統」的潛在問題〉
三種問題往往是同一件事
關於被許多人視為三大難題的「缺乏專業人才」、「缺乏全面性的規劃」、以及「投資金額太高」這三件事:
台灣不是「缺乏專業人才」,而是企業「找了不對的人才來做」;因此當然不是「缺乏全面性的規劃」,而是「做了錯誤的規劃」,日後當然導致「投資金額太高」,甚至全盤失敗。
至於這是不是「董總親征」的問題?或許有點關係,但不是邏輯上的必然。有時候或許是董事長總經理因為種種原因而挑錯了方向,但有些事情方向即使是對的,終究是董總拍板才能定案,底下的人沒事不會自己豬頭去扛這個責任。
所以,最後的成敗關鍵有一部分落在董總的身上,而且他們也要承擔最後的結果;然而,董總親征(相較於沒有親征)並不會是成功的保證,「董總親征竟然不成功」也只是個假議題。
所以,這「75%不及格」的結論,會是一種跟「生存者偏差」(成功率高的結果,是因為失敗的人都消失、沒有機會出聲音了)相反的「失敗者偏差」嗎?你覺得呢?
董總親征的狀況很多會落入為轉型而轉型,或是畫一個美好的大餅。
但其實轉型可以由微小的地方開始做起,累積了足夠的信任感之後,再慢慢擴大。一步到位的完美主義,有時候反而讓起步難、協作難、收尾更難 ~
謝謝這些寶貴的分享,很棒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