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長的「hunch」
Hunch、或者說「直覺」,是一種經驗的累積、有時也是一種天賦;在行銷領域中,hunch有時候千金難求、有時候價廉物不美。行銷人不是不可以用hunch,但必須有兩個先決條件。
跟某位業界朋友聊到過去的行銷長工作資歷。
友:「我們老闆自己兼任行銷長,會要求同仁重寫標語、或是改變設計。但問他為什麼要改,他都說靠他的hunch(直覺)。」
Hunch沒問題。然而,它可以是最珍貴的東西,也可以是最廉價的東西。
高品質的,和廉價的
好的hunch來自經驗、天賦、以及判斷力,特別是在有決策權的人手上時,可以節省團隊很多嘗試錯誤的時間和成本。甚至可以說,某些領導者最大的本錢,就是來自高品質的hunch、再加上執行時不出錯的運氣。
至於廉價的hunch,就是所謂的「點子」(附帶一提,所以我很討厭「來個行銷點子」這類說法)。有點小聰明的人,很容易想出許多天馬行空的創意;乍看聰明慧黠、妙趣橫生,但往往不是內容空虛、實際上不可行,就是叫好不叫座。實務上來說,就是「轉換率很低」。
香港廣告人簡兆明先生在最近的〈本文是一個過氣廣告人自作聰明的創作實錄〉中,開宗明義第一段講的「小聰明取代大意念」指的就是這類。
這篇文章中提到:
香港廣告人誤將小聰明當作大意念,互相吹捧,已不是一朝一夕。
……賣弄小聰明容易,判定市場策略難,瞄準目標創作大意念更難。
試看當下社交網絡上最多人讚的 meme 營銷帖文,究竟有沒有長遠的 brand building 策略?
講的就是這種狀況。所謂「大意念」應該就是廣告業常用的「Big Idea」一詞,指的是不僅蔚為一時風潮、還能傳誦多年,並且帶來實際商業利益的創意。
另外一種狀況,則是在專業領域中靠hunch「外行領導內行」。往好處想,這樣可以打破業界陳規、注入創意活水;但比較常見的結果是創意不怎麼樣,又浪費了其他行銷和研發人員的力氣幫老闆的hunch擦脂抹粉。
關於這一點,可以參閱我前一陣子寫的〈為什麼「Why not」應該是會議中的禁語?〉這篇文章。
高品質hunch的兩個條件
然而真的不能有hunch嗎?當然可以,但必須是高品質的。但前面提到的「高品質hunch」有兩個先決條件:
有道理、可以解釋:即使因為hunch而覺得標語應該怎樣改、或是「logo往右一點」,都最好能講出一個理由,像是「讀起來比較不拗口」、或是「比較符合九宮格構圖原則」之類。這些理由不一定馬上對同仁有說服力,但至少可以用於接下來的溝通。
能提出解決方案:主管應該盡量避免「右邊一點」、甚至「多改幾個版本我再挑」這種作法,而是要能提得出像是「把『又』改成『更』應該比較好」、或是「往右移0.5公分會比較均衡」的具體方案。如果同仁懶得跟你討論,花三秒鐘照辦收工就是;如果覺得不服,至少討論也有個基礎。
(有些行銷策略的制訂遠比上述例子複雜,但你懂我的意思。)
如果不符合這兩個條件(至少符合一個吧?),就算不上是高品質的hunch,而只是「官大學問大」的「個人感覺」而已。
有道理就不是hunch了
事實上,如果是有道理、有解決方案的想法,一開始就不應該以「這是我的hunch」的姿態出現,而是有所本的建議或指令(至於是哪一種,端看主管的行事風格,沒有對錯)。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看過許多因為官大、年紀大、有錢、事業成功、家世好、或是純粹運氣好,後來變得喜歡靠hunch做事的主管;但除了少數天縱英明的人之外,(至少在行銷領域)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隊友。
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不是靠hunch成功的。
要測試這樣的人也不難;只要你用要求「道理」和「解決方案」來挑戰他們的hunch,他們說不出所以然、或是回答「你這是什麼態度啊」,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
當被老闆問到:「依據你的直覺,這一季的客戶滿意度能不能達標?」而我回答:「還沒收到完整調查數據,我現在無法回答,而且這也不是能用直覺判斷的事。(此時老闆反駁:做生意就是要有商業的直覺,這是可以訓練的,所以你覺得呢?)好,如果一定要有個答案,我認為不能達標,因為公司還在重新整頓服務流程,客戶需要適應期,可能不會提供令人滿意的回饋。」於是我的KPI就被打上「未達標」。想請教傅大,在這樣的議題上用直覺來判斷,合理跟不合理的理由各是什麼?我的看法問題出在哪裡呢?還是純粹被刻意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