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貼出前一篇文章〈誠品如何「閱讀24小時」?〉之後,一位朋友問我:
像這樣一個字母的文字細節,需要這麼講究嗎?如果只差一個字母,就一定會讓行銷活動或計畫失敗嗎?為什麼要這麼苛求?
我的答案是這樣的:
確實,或許不會因為一個字母、或是細節的問題就讓行銷活動失敗;但99%不會因為這樣讓活動成功、或是更加完美。
但是,有時候這樣的微小失誤,有1%可能會引起誤會、甚至毀掉整個活動。
你願意冒這個風險嗎?
容錯空間
或是換一個角度說。一場行銷活動中會有很多細節,而且每個細節都可能出錯;在大多數時候,一兩個細節出錯並不一定會讓活動失敗。
為什麼?無論在計畫上或執行上,我們都會有意無意的留下容錯空間。人力臨時有缺口時,負責任的其他同仁會自動補上;計畫執行有缺失時,我們會臨機應變度過難關,讓工作順利完成。
也就是說,通常「容錯空間」是會自然存在的。但這會有幾個前提:
計畫盡可能縝密,不要「事先」(甚至「刻意」)留下太多漏洞;
同仁彼此熟悉工作職掌和計畫內容,而且願意主動「互相cover」;
在職掌上或活動設計上預先留下容錯空間(例如預留彈性時間)、或是設計應變計畫。
這三點看起來理所當然,但如果你反過來思考,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出在哪裡。例如問題出現時,如果同仁袖手旁觀、甚至互相推諉,小問題就可能變成無法收拾的結果。
「容錯空間」不是「容懶空間」
雖說「容錯空間」通常會自然存在,但並不等於可以有恃無恐,把它當作事情隨便做做、大概就好的「容懶空間」。
回到最早的問題:這麼「小」的事情為什麼要苛求?不苛求的話就會讓活動失敗嗎?
或許事情是小的沒錯,但只要可能讓系統失效,它就有機會升級成大事。
你將自己車子引擎上的螺絲隨意拆掉幾顆,然後開上路。以經驗法則來看多半是沒事,但「有事」和「沒事」的機率在沒有科學評估下(你拆的是那顆螺絲?)是各佔50%。沒事是運氣好、有事是理所當然,而且開得越久,有事的機率越高。
這也是很多人喜歡說「每一顆螺絲都要拴緊」、或是「XX的螺絲鬆了」的原因之一。大家都知道少一顆螺絲應該沒關係,但這顆不起眼的螺絲也可能讓系統整個失效。
所以「每一顆螺絲都要拴緊」是「苛求」嗎?我不認為,而且這樣也只是剛好而已。
而你的螺絲(注重的檢查點)越多、拴得越緊(技術上來說應該是「正確的磅數緊度」),系統容錯的能力就越強、整體也越不容易散掉。這一點也就是前面說的「計畫盡可能縝密」。
「容錯」和「容懶」是對立的
所以,雖然有些人將「容錯」變成「容懶」的藉口,但從前面的說明應該可以得知,這兩者是彼此對立的。
「容懶」會讓系統變得鬆散,而越鬆散的系統就越沒有「容錯」的空間。
如果你只是系統中的一顆螺絲,或許會疑惑「有這麼嚴重嗎」、或是覺得「有沒有我都沒差」;但如果你從系統或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並且把系統的工作品質和預留容錯空間列入考量,應該也就可以理解,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
參考閱讀
英語版podcast
中文字幕YouTube影片(測試版;請記得開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