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有很多種流派,有老闆純粹佈達不給討論的、有聽屬下集思廣益九個小時才發表自己「不可違抗的結論」的、有遵循某種方法論按部就班的、也有簡單扼要開完做事的。
無論是哪一種會議,都需要一個最基本的架構:
我們為什麼要開這個會?
如果不是直接宣布結論,就開放任何人表達意見。
(最重要的)有哪些結論和行動計畫、何時要追蹤成果進度?
而依照我自己的「15分鐘開會」流派,大多數上述架構都可以在15分鐘內達成,或是依照會議規模以15分鐘一節的「酒店式開會法」倍數放大。詳情請參考文末的參考閱讀,不再贅述。
前提說完,這篇文章的重點其實是這個:
看到很多人在尋找或追捧「AI全程錄音、轉換文字會議紀錄、整理重點」的工具。工具沒什麼不好,也越來越實用;但如果反推回去,我的偏見是:
必須用工具整理紀錄的會議,多半是沒有效率的會議。
一般來說,會議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幾種:
佈達事項
收集意見
釐清責任歸屬
作成行動計畫
只要與會者專心、知道在討論什麼、回去也會認真追蹤計畫進度,一般的會議記錄都只是「事後釐清責任」用的:標明哪件事情是誰說的、哪個事項分配給誰、某個專案的owner是誰等等,萬一出包了才有人可以找。
(這一點在公家機關的會議記錄上特別重要,這算例外。)
如果撇開這一點不談,多數會議都可以在最多4個15分鐘內完成;即使是用手寫精簡紀錄,往往也不會超過一頁。如果是部門內溝通的小會議,甚至絕大多數可以在15分鐘之內結束;而後者往往是效率最高、也不需要會議記錄的。
所以追本溯源,如果可以將會議精簡化、並且即時紀錄重點,根本不需要錄音、轉文字、AI整理;會需要這樣做的理由,除了上述的責任釐清之外,大概就只剩下留存官方會議記錄的必要了。
所以,改變開會方法、提高討論效率,會比開又臭又長的會,再來找AI整理要實際多了。
再換個角度說:會議記錄什麼時候有用過?有多少人會在開完會後重讀會議記錄?你上次溫習會議記錄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這些答案都不是完全否定的。我並不貶低會議記錄的價值、也不貶低工具;我想講的只有兩點:
有時候找到有效率的工具,並不代表就是有效率;它只是在彌補前面步驟中的缺乏效率而已。
與其努力找效率工具放進流程之中,不如先檢討流程和方法;這一點除了開會之外,也適用於很多企業的「數位轉型」。
你今天開會了嗎?開了多久?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