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前面提到的,我在過去這兩三個月中,帶領目前顧問的公司完成了45年來首次的企業品牌識別更新、並起草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計畫初稿。
一個月前(2025年4月初),我趁天氣還涼買了一座柴爐、運了兩噸木材;然後染上了嚴重的支氣管炎,過了近一個月總是因為半夜咳醒而睡眠品質不佳的生活。
現在病好了,也順便毫無困難的戒菸了,公司的專案和一些輔導的案子也陸續完成。其實我在執行專案期間少寫行銷文章,一來是因為時間限制,二來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保密,否則多少難免會將一些專案相關的想法和觀念寫進去,那就不太好了。
不過在計畫完成之後,倒是可以把一部分東西拿出來討論,之後再請期待。
去年底,Google推出了NotebookLM這項AI工具,可以在閱讀使用者提供的文獻資料之後,以「男女主持人對談」的形式討論文獻內容。對我這樣「會寫但不喜歡講」的人來說,這會比純粹的電腦文字轉語音更有趣;因為:
不是純粹的念稿,而是透過AI對文章的理解(理解得好或不好都有可能),以輕鬆的方式談文章中的觀念;
讓身為作者的我,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聽聽「公正的第三者」如何評價和看待我的作品(同樣的,AI做的不一定是最好,但有參考價值)。
產生的聲音內容如果能經過作者(我)的認可,也可以用低成本轉換成podcast、有聲書、或是影片之類的副產品。
所以,我去年就用這個工具做了一個測試頻道;但因為當時NotebookLM的這個功能只能產生英語對談,所以我必須先將自己的文章翻譯成英文,再後製聲音檔、翻譯逐字稿之後轉換為字幕格式,最後透過製作影片上字幕,來協助讀者理解內容。
不過最近NotebookLM的對談產生功能推出了「繁體中文版」,測試之後有幾個感想:
「繁體版」有比較明顯的台灣口音,用語也相當本地化,會準確的使用「鳥事」之類的口語詞彙。
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深度「感覺上」不如英語版,不過這一點可以再多測試幾次,或許只是這篇文章的這次轉換結果如此而已。
跟英語版一樣,會用「嗯哼」、「是喔」之類的語氣停頓,不過有時會覺得似乎還稍多了一點。
對於文章中的部分字面理解、以及因為上下文而需要轉音的地方,偶爾還是會有些小錯誤,不過瑕不掩瑜,之後應該還會改進。
這邊我用之前的最後一篇文章《來深入探索一下「艾森豪矩陣」》轉換成中文語音版來測試,您聽完可以告訴我您的想法。
之後我會陸續再將一些文章、甚至先前的《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一書內容陸續轉成語音版,同時也會視時間許可,再陸續開始寫新的文章。因為是針對華文讀者的關係,所以或許就不需要再透過YouTube加上字幕了;至於字幕是否必要,或許作為讀者的您可以再留言告訴我。
謝謝您的耐心等候,也希望您喜歡語音版的安排。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