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深入探索一下「艾森豪矩陣」
「艾森豪矩陣」是許多人都聽過、也用過的效率管理工具。但這個模型簡化了許多與人、時間、成本相關的因素。要善用這個工具,不僅要理解它的表面,還要瞭解它和真實世界有什麼差異。
以下這張圖,是有名的「艾森豪矩陣」(Eisenhower Matrix),常用於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以便用更高的效率來依序完成重要的工作。
相信很多人已經用它來協助工作,也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只是照表操課、依照圖中標示的順序來做事,卻不一定會有最好的效率。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你不是艾森豪將軍,沒有成千上萬的幕僚幫你判斷每一件事情的細節和全貌;身為握有資源的將軍,多數時候你只要決定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然後交代下面幾十個師的野戰、防守、後勤部隊把事情做好就行。
這並不是說矩陣沒用、也不是說只有將軍用得到;下面的指揮官和幕僚一樣可以透過它判斷輕重緩急,一層層把事情做好。
在個人或小組織使用這個矩陣時,有很多不在圖中的因素需要考量,而且資源和經驗也會影響到使用它的結果。
這些看不到的影響因素包括:
1. 評估決定因素
這是一切的根本:你如何決定一些事情重不重要、緊不緊急?你是主管或非主管、有一年或十年工作經驗,做出來的決定可能就不一樣。
如果工作和個人因素都需要考量,就會變得更加複雜:明天一早的業務簡報重要、還是咳了一晚上的小孩重要?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只能看你自己的優先順序。理論上你會需要一個固定的標準(例如「家庭永遠重於工作」),但這個標準往往會被意想不到的事情打破;如果被打破妥協的次數太多、或是決定權不在你手上,那麼這個矩陣對你可能就沒有用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小主管,手上有幾個重要而且急切的案子在進行,但大老闆卻交代了一件十萬火急、但對你來說並不重要的事情下來(例如陪老闆娘去買東西),你會把它放在哪一格?
2. 成本
將處理事情的時間提早、延後、或是交給別人做,都是有成本的。如果你在管理層級中的地位越低,實質成本就越高;如果地位越高,金錢成本就越低,但機會成本就越高。
如果你判斷打掃家裡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例如女友媽媽明天來訪),可以找鐘點幫手來做,但月底戶頭就是很緊,你會怎麼處理?如果你是身負重任的高階主管,不花錢自己做的機會成本是不是很高?
如果這樣的成本高到你難以負擔,但事情又很緊急,評估成本和替代方案就是你的另外一個問題了。
3. 處理事情的流動
很多事情不會一直停留在矩陣中的某一格。
原本「不急但重要」的事情,可能轉眼之間變成「又急又重要」的事情,依此類推。當很多事情不在你的控制之下,一直在矩陣中的四個格子之間流動,如何靈活的辨識、評估、重新排序、處理、結案,就考驗著你的能力、速度、以及經驗。
舉個例子:原本相對不重要也不急的「幫老闆處理手機問題」忽然變成了十萬火急的「上班時間老闆手機斷訊」,正在忙的你會怎麼處理?
你的處理速度越快(迅速減少待處理事項)、處理各種事情的經驗夠多(迅速辨識重要性、急迫度、成本),流動對你的影響就越小,因延宕而導致的機會成本就越低。
這一點沒有分析工具可以幫助你,只能靠自己日積月累的功夫。
4. 結果評估
事情的重要與否、急或不急,只是其中的一面;但還很重要的另外一面:做、不做、找人做、或是延遲的結果如何評估?
對結果的評估,並不會出現在典型的矩陣之中。表面上又急又重要的事情,也可能結果相對並不重要,反之亦然;但也可能在加進另外一個考慮因素之後,又變得很重要。
就以指揮二次大戰諾曼第登陸的艾森豪為例:作戰中的士兵口糧菜單內容(不是口糧本身,確保有得吃很重要),原本是相對不重要、也不急的事情;但如果加上「士氣」這個因素,讓士兵在出發前飽餐一頓牛排就變得很重要了;而人員吃得飽、吃得好也是諾曼第登陸得以成功的隱性因素之一。
總之,加上對於結果重要性的評估、將事情放在對的格子裡,並不亞於對事情本身重要性的判斷;而這一點也必須靠帶領和經驗。
5. 時間
時間也是一種重要成本。相信大家都碰過這種狀況:某件又急又重要的事情,必須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而在這個過程中,會耽擱到很多其他相對次要(甚至一樣重要)的事情,而這種耽擱又是另外一筆機會成本。
更糟糕的是,當你好不容易完成這件事的時候,卻因為耽擱多件其他事情而被主管責備。
所以也有另外一種工作技巧是,不管重不重要,都先找出需時最短的事情,把它們都先做完;然後再用剩下的時間,來處理那件首要的事情。
即使到第二天因為時間不夠,只能完成80%,但因為其他事情都做好了,所以在主管面前也還交代得過去。
這當然是兩種極端,多數手腳俐落的人會善用「分時多工」的技巧、再加上個人的能力和速度,盡量把所有工作做到接近完美。
這樣也很好,但就跟艾森豪矩陣所提倡的原則沒有太大關係了。
結語
在真實的世界裡,我們的矩陣可能比較像這樣:
不只是一刀兩斷的「急/不急」、「重要/不重要」,而是分了更多的層級,而且格子裡面的東西還會像老鼠一樣跑來跑去。
而作為一個工具(或者說你的工作狀態),如果層級分得太多,不僅失去了模型的意義,變化也會多到你無法控制。
所以,完美的艾森豪矩陣不常出現;它和許多經濟和管理模型一樣,只是一個理想的存在。但越能把手邊的事情整理到趨近靜態模型,效率就越高、結果也越容易預期。
而要能盡量趨近,就靠前面講的幾件事情:
靠經驗和實作,建立有效辨識輕重、歸類、排序、處理的能力。
培養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專業知識,更快速的把事情做完。耽擱越少,變數就越少。
比別人更能考慮到變動、時間、成本這幾項不在矩陣中的因素,做出更正確的評估。
至於無法預測的「老闆要你先做這個」之類的因素,我也沒有答案,就等你當了老闆之後再說吧。
再次祝大家2025春節快樂,元宵節之間都還算新年。(笑)
英語版podcast
中文字幕YouTube影片(測試版;請記得開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