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前提」與「假設」,有助於你的思考和溝通品質
「前提」與「假設」有時候是同一件事,但其實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分不清這兩者的不同,往往會導致溝通和決策品質不良、或是對討論和閱讀內容的錯誤理解。本文是我自己的思考紀錄,可能有點硬,但或許對你也有幫助。
先前在〈為什麼「Why not」應該是會議中的禁語? 〉這篇文章中,談到「為什麼不」何以不該在會議討論中出現;這篇則來聊聊另一個在溝通中常出現的問題:錯誤假設。
「前提」與「假設」的差別
有時候我們在問問題時,會搞混「前提」(Premise)和「假設」(Assumption)這兩件事情。從定義來上說:
前提:為了後續推論而建立的基礎命題。為了方便推論,一般都是已經存在、並且大家廣泛接受的事實;例如「狗是人類的好朋友」。
假設:跟前提類似,但可能純粹來自臆測、沒有直接的證據;例如「一隻狗可以打贏三隻貓」。但它必須是能成立的,隨後的推論才會有效。
這兩件事情是不是很像?對。
以功能來說,它們是差不多的,都是用來當作一個問題、或是一段討論的開頭,用來延續討論、或是延伸出自己的主張。
其實,「假設」也可以是一種「前提」,只是出發點不同。
它們最大的差異,在於「前提」是至少參與討論的人都同意、不需要額外證明的事實。「假設」則不一定;例如「我們的產品『應該』是CP值最高的」,有些則會以「承諾」的形式出現,例如「婚後我『一定』會讓你幸福」。
所以,理論上有效率的討論都應該以「經過證實的前提」為基礎;而以假設為基礎的討論,則有一定機率會因為假設有問題,而導致錯誤、無效、甚至令人尷尬的推理和結論。
例如管理上常用的「PDCA循環」,就可能會因為錯誤的前提或假設,導致「靴子裡有蛇」,衍生出一連串的錯誤。詳細討論請參閱我寫的這篇:
當「假設」這件事本身被當作理所當然(taken for granted)的時候,其實是最容易出錯的,因為這會混淆「前提」和「假設」這兩件事;例如「XX屬性的人都會支持XX」、「華人都信奉儒教」、或是「長頭髮的男性多半是藝術家」。
這種「以偏概全」的問題,我在這篇文章中也討論過;除了避免無效討論之外,也牽涉到「行銷安全」的考量:
〈「防禦性寫作」的技巧〉(《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第59頁)
爛前提生出爛問題
我經常在問答網站Quora上逛,就往往會看到像這樣的問題:
一架中國的J-20戰鬥機可以擊落6架美國的F-22,美國是否已經失去空戰中的優勢?
目前還沒有實際案例證明J-20可以擊落6架F-22,所以這個問題根本無法回答;即使同意問題中的假設,導引出來的也多半會是一些沒有營養的答案。
比較懶得浪費時間的回答者,對這種「爛問題」會嗤之以鼻;比較認真的回答者,則會先從規格數據開始分析兩者,說明「以一敵六」可能/不太可能發生(理論上「不可能」不會是選項),再分析各種可能結果的概率和理由,並且依各種可能舉出證據和邏輯。
至於最後的結論,通常還是「等真的發生了我們才會知道」。
這樣的問題、討論、以及最後的總結,在公司的會議中是不是也常「似曾相識」?
如果你注意閱讀,會發現很多大師的文章立論看來有理,但看到最後就是怪怪的。有時候這不是你的閱讀能力有問題、也不是文字中的邏輯不對,而是一開頭就是偽裝成各種形式的「假設」(包括我自己在內,每個人寫文章都可能犯這種錯誤就是)。
這種惡性循環的源頭,往往是所謂的「false hypothesis」,也就是「錯誤假設」或「偽命題」。
結語
所以都不能以「假設」為前提來討論嗎?當然可以,而且是必要的。如果我們都只基於已知確定的前提來討論,想像力會受到限縮、也缺乏超越當下想像的目標(也就是現今企業常說的「願景/Vision」)。
要使用「假設」有幾個前提:
自己明白、也讓讀者或與會者明白這是假設,而且假設也有它本身相對可行的前提:「當XX條件成立時,這個假設才會成立」;例如「如果本公司明年投資1,000萬行銷預算(相對可能執行的前提),並且達到2億營收時……」。
用「如果」來建立有效命題:「一架J-20可以擊落6架F-22」目前是個無稽的假設,但如果問題的開頭加上「如果」,變成「基於某些證據。如果……,美軍該如何維持空戰優勢」,反而可能比直接定論是更值得討論的命題,因為沒有人能證明這「不可能」。
加上合理的限制條件,或者是英文說的「take with a grain of salt」(可以思考,但持保留態度):假設是自由的,但作為討論題目,如果沒有加上合理限制,就會變成浪費時間的天馬行空。例如「如果明年俄烏戰爭持續,公司該如何應對」之類。
釐清「前提」和「假設」的差異、並且精準的使用這兩者,可以提高自己思考和立論的品質,也可以在會議溝通中改進效率和決策的品質。
當你在閱讀的時候,不妨用上述的方式來分析一下看到的內容,或許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