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Fred,大家好,補個新年快樂。:)
有些讀者或許知道,我在《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發表的文章即將在2023上半年集結出書。
但有個小問題。在與出版社溝通收錄文章的過程中,編輯的意見是:
Apple相關的文章我都沒有選,覺得太針對單一品牌了,或者把文章重點濃縮成一篇,挑一個重點,如同其他品牌一樣。
這個觀點很有趣。我自己因為過去長年幫Apple撰寫/翻譯文案的關係,自認為是能夠理解「Apple流」文案精髓的人之一,也寫過反應很好的11篇《如何寫出「Apple風格」的文案?》系列文章;但編輯的意見是「太針對單一品牌」,因而考慮不收錄相關文章。
我沒有反對或質疑編輯的意思,因為對於「Apple風格」的解析和認識,或許只是來自我的一廂情願,只是現在被頭腦清楚的編輯點醒而已。也因為如此,我想請問各位讀者以下的問題,作為出書和未來寫作的參考:
你看過上述的《如何寫出「Apple風格」的文案?》系列、以及其他Apple行銷解讀文章嗎?如果有,感想如何?對你有幫助嗎?
如果讓你決定,你會收錄相關文章到書裡面嗎?還是會因為「單一品牌」或任何原因而不收錄?
在你看來,還有哪些品牌在長期策略或文案風格方面也很優秀,值得往後關注分析?
關於新書,你有任何想法或建議嗎?
關於未來寫作題材或文章走向,有什麼需要改進、或是你希望看到更多的內容嗎?
有任何其他事情想建議或詢問我嗎?
有了你的意見,我的書和寫作品質才會更好。期待聽到你的建議!
這關乎編輯與出版社,所追求的目標讀者群是什麼樣貌?
如果是普遍性的品牌與文案研究,那麼可以在挑入 Apple 相關文章後,再多補充其他品牌的分析(視作者您的意願)。
然而您對於 Apple 多年深入的研究文章,倘若在這本書中完全付之闕如,恐怕是太浪費了,甚至可能讓老讀者們感到困惑。
其實我也寫了一些其他品牌的評析,只不過:
1. 份量沒有多到像寫Apple一樣可以單獨一個章節。
2. 有些是沒有那麼正面的評論(究竟讓我覺得一直能維持高水準的企業不是很多),或許出版社也不會想收錄。
但還是有一些不錯的個案(例如Hermes)應該會收錄進來。
1.有,我個人覺得非常有啟發性,因為光是一個小小一句話竟然就可以包含很多意思在裡面,對我來說很震撼性,會讓我去思考文案的乾淨及深入性,這兩者很難拿捏,但是如果作得好,會讓消費者印象深刻。
2.我會希望可以單一面項收入到書中,可以專門一個篇章來寫蘋果的行銷,這跟你書中的內容是不衝突。
3.我認為優衣庫的文案也很優秀,我們大家會比較關注在3c產品上,比教忽略一般產品的行銷,但是如前述商品,它的客層分布不明顯,並且老中少都有,要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在文案上要更細緻。
4.關於書希望可以增加讀者實體演練的部分,或是可以直接與你有互動的機會。
5.希望可以看到比較多面向的文案內容,比如飾品、手錶等的文案內容。
6.我是宗教系所畢業,對於文字文學有興趣,但是對於文字的掌握、撰寫還有需要加強的部分,想請問,如果對於文案有想要耕耘的話,請問有哪些面項可以努力?應該現在的我僅是頭腦上的發想,但是實務經驗是零,要如何累積更多及慢慢積累實務經驗呢?
> 我認為優衣庫的文案也很優秀
好,我以後會仔細看看。因為我的資訊來源比較多在網路上、或是原本工作上比較常接觸到的品牌,所以除非剛好網路上有人轉貼(例如前一陣子寫的Casio廣告),否則經常會忽略消費品牌。以後再多留意,也歡迎讀者看到有趣的廣告再推薦給我。
> 增加讀者實體演練的部分
這個部分對我來說稍微有點難度。因為:
1. 我的解析通常會是比較深的層面,要直接把新手帶進來門檻比較高(但如果是有經驗的人,應該可以很快抓到脈絡);
2. 我自己的習慣(不一定好就是)是丟一個點出來讓大家思考,然後自己嘗試,比較不是一步一步的帶(這也跟前一點有關)。
不過這個建議我往後也會嘗試看看。
1.) 有的!非常喜愛!我個人覺得無論你喜不喜歡Apple的產品or銷售受訪or廣告文案,都必須承認,其成功有這中間的堅持與美感,看Fred大的拆解與分析,我認為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對行銷、文案、翻譯〈即便是質疑〉以及文字編排&字型上敏感度都是很有幫助的。
2.) 會,但我也可以理解如果書名是"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卻太多篇幅與蘋果相關,可能編輯怕非Fred大原本受眾的讀者覺得這是"傅瑞德的蘋果行銷塾"?
5.) 特定品牌無,但小弟自身產業的關係,所以會特別專注Fred大在電動車方面的文章〈好想敲碗Gogoro的草創期秘辛啊!特別是最初的策略與現在的方向比較〉
6.) 藉機告白:我愛Fred大!
謝謝您的欣賞!
> 傅瑞德的蘋果行銷塾
如果以後份量累積夠多,或許真的可以專出一本講Apple的。其實這次我也向編輯建議過,如果真的不收錄Apple系列的文章,可以累積起來、加些以後的文章,另外出一本「Apple流文案」的小書(如果出版社願意的話啦)。
> 電動車方面的文章
這個以後有機會可以多寫,究竟現在品牌越來越多。不過Gogoro方面,因為我只參與了早期的工作、而且有一些職業道德的考量,所以「草創祕辛」大概就不會寫了;我後來寫過一些相關的評論,也都是基於市場公開資料。
從吐納商業評論剛開始就有追蹤Fred的文章, 讓我繼續追下去的原由是Fred持續寫出如何從公司的行銷策略連結到數位媒體文案的心法。
也很期待在Fred的新書中分析品牌大家的行銷脈絡及連結到現代數位媒體的操作手法。例如 Fred的 “從韓國Kia汽車的標誌改版說起” 這幾篇。
再以Apple流的文章來說, 雖然Apple(全球大品牌)是大家想要仿效的標竿,但是很難說服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主走“意象化”的行銷策略。
如果新書中可以用Apple的例子對應其他品牌(我認為 Nike的品牌形象的行銷操作也是類似手法)的類Apple流的操作,我會更有興趣想要買來當工具書 (就是讀完後,立刻現學現賣給想要走Apple流的客戶!!)
謝謝
> 很難說服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主走“意象化”的行銷策略。
我在顧問工作上是會協助中小企業先從比較具體的方向(例如企業定位、產品定位、產品設計、介面流程等等)改進的,這也是我常說「行銷其實應該從產品規劃階段做起」的原因,只是這些案例多半不適合公開寫成文章而已。
之所以談意象的文章看起來比較多(其實基本技巧和背景知識方面也都有寫啦),是因為我會公開寫的品牌,多半是「不會受我評論影響的」(無論正面或負面),因為寫正面怕變成業配、寫負面又變成唱衰中小公司;如果是大公司,這方面就比較沒差了。
> 用Apple的例子對應其他品牌
這是很好的建議方向,不過實際寫起來要小心,才不會變成「從Apple看Nike」;因為各個品牌產業別不同、訴求不同、主要客層也有些差異,即使有很好的技巧或寫法,也不一定能直接套用。不過我以後也會思考這個角度。
這位編輯本末倒置了吧?把Apple 的風格看清楚了,才不會老是搞一堆沒有藝術深度的“科技男文學/美學。”
編輯也有他們的考量、也是很好的換位思考角度,所以我才說怕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這一點我是很感謝的。
我確實看過不少「科技男美學」(如果我沒有誤解您的意思)作品。這類作品比較常有的問題(當然也有好的)是:
1. 視角:科技人比較常見的角度是「功能強大就是美」之類,並且把這樣的思維轉換到行銷材料上(如果技術底的主事者很強勢、或是自己做行銷),但跟一般麻瓜使用者的程度和認知有些落差。
2. 背景知識:以我常提的「雜學」(主要是技術以外的文化背景、文字技巧、產業歷史、使用體驗設計等等)而言,技術人(特別是年資比較淺的)往往比較少接觸到這個領域,所以想出來的東西會比較「乾」、或是「我懂你一定就懂」。
在我接觸過的一些台灣科技產品大廠中,這種狀況就蠻常見的。
1. 有看過。感覺很有趣,畢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經驗。對於視野增加是有幫助的!
2. 會。我覺得看到單一品牌這個角度是比較表層的,內容是不是提供給讀者特殊的價值比較重要。
3. LV、Nespresso
4. 樂見其成
5. 維持目前的狀況沒太大問題。
6. 祝出書順利!
收到,謝謝!
1 & 2. 很喜歡Apple這個品牌的文章,對方編輯可能覺得不會有第二個Apple,所以不打算收錄。我覺得獨立為一個或兩個章節,都對撰寫行銷文案有助益。Apple 之所以是 Apple 並不只是產品改變人的行為,而是在各種行銷手法上都讓人覺得"不一樣"。而Apple是您的重要經歷,所以怎麼從作者在Apple的經歷來看其他的行銷文案,其實是很重要的,除非出版社想要出一版俯拾即是的通用版行銷學教科書。
3. 同意之前的回應,成功案例很好,但如何避免不受欣賞、無法觸及目標市場的案例也很重要,但希望不要讓這些案例變成嘲笑的對象。我最近看不懂的案例很多,甚至懷疑自己不是這些品牌產品的目標市場,例如Foodpanda送、UBER的"你就像這碗陽春麵一樣--沒有料",我就一直不懂它廣告到底要傳遞什麼和品牌的關聯在哪...
謝謝大大長期以來的電子報。
不客氣,希望以後可以寫得更好。
幸好編輯接受了我的建議,會將Apple這個系列的文章收錄進來;後來我自己也整理了一下,把站上的Apple文章整理到「Apple專櫃」這個分類之中。
雖然還有一些更早期的這類文章沒有在《行銷塾》中(都在我更早的個人網站上),不過因為現在看來有些過時,所以就沒有撈過來放了。
1. 看過「Apple風格」系列等文章,很有趣的分析角度,有幫助。
2. 覺得適合收錄於一個專門章節之中;這個章節的出發點可以是蘋果角度,或者"市場第一名"會怎麼做的角度。
3. 想看更多"知名品牌"的失敗案例 - 失敗可以避免、成功難以複製。所以失敗案例特別吸引我。
確實失敗案例也可以寫,不過下筆也要小心,一來不要打落水狗、二來希望即使寫失敗案例也要對讀者有正面幫助。其實我過去寫過一些,例如談HTC和Acer的就有幾篇,不過有些沒有收錄在《行銷塾》中、出版社大概也不會想收錄這類(指名道姓吐槽大公司)的文章。
您說得沒錯。我自己也常講「成功案例99.9%不能複製,但失敗經驗99.9%可以」。(笑)
1.當然看過,即使不是每篇都看過,但也會有深刻印象,並覺得與傅大是有連結的。文章都很巷子內,很真實的脈絡。
2.若是我,不會被品牌所限制,而是看書籍架構,若內容適合就收錄。品牌是要擔任讓讀者更體會到重點的功能,雖然是單一品牌,但也可以觸類旁通,帶來相關靈感,或者學習到分析文案或行銷背後邏輯的切入點等等。所以若是我,重點應該是在:原本的文章是否有將品牌換掉,還可以讓讀者有收穫的點,若沒有,是否有可以加強之處。(甚至整本都是Apple可能也是另外一種操作~~哈)
3.......一時想不出來,所以我當機了。不過我自己閱讀是感覺,其他品牌文章的切入和語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說)與Apple有些差異。
4.之前承蒙您分享供電子報,也思考過這類文章改書的想法,當時覺得文章有些是應時而生,當下看很有感,但過了時間點,若一般讀者要看,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類似前情提要),才能更為抓住重點,如當時的產品、產業動態等,挑戰是在如何讓讀者可以毫無門檻,流暢進入文章的重點,甚至抓到巧妙之處。(若不止是要單純收錄,而是想做些加值或請作者補充,則對編輯而言真的有挑戰 XDDD )
5.還好,傅大這個領域和層次,寫什麼我都覺得滿新奇的。
6.現在問好像太晚,那書的TA是?我覺得或許才是關鍵。 例如Apple是吸引TA的點,都沒選就.....
註:是非常迅速的直覺回答喔~~~希望有幫助
> 若一般讀者要看,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類似前情提要)
確實沒錯,所以其實我寫的文章都會盡量提供背景資訊。這一點也是來自從前經營媒體時的原則「至少80%文章必須在一年後還有參考價值」,如果沒有背景資訊,確實可能過不了多久讀者就不知道在講什麼了。
但出成書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網站上可以靠連結提供背景文章或報導,不必佔用內容篇幅,但在書上就沒辦法了,只能靠改寫、附註、或是附上文字網址。也因為如此,我寫文章時除了提供連結之外,也會盡量引用一小段相關原文,給讀者作為參考,以避免出書時改寫工程太大。
> 那書的TA是?
我自己的認知是「已經有經驗,但想學習進階技巧」的人、或是「想看案例深入解讀的人」。不知這樣是否適當?
1,看過該系列(不確定是否讀過全部,但如果被觸達就會點開、會讀),我覺得有幫助,而且喜歡讀,因為Fred的觀點會讓我覺得像是一個"Insider"(蘋果局內人)寫得文章、以及Fred本身同時是一個優秀的文案寫作者,這雙重身份會讓我覺得Fred的蘋果文章觀點有獨特性,我覺得無論是作為對蘋果本身的關注或者是文案寫作、商業邏輯理解等等,都有幫助和啟發。
2,我會收錄,因為蘋果確實是在產品端、市場行銷端等等方面都做得出色、少出錯、較能保持一致性的品牌,雖然不見得次次都好,但我會認為蘋果各端表現都是“大師”級別,如果不收綠相關文章,會失色許多。並且Apple本身亦是流量關注點才對,並不認為會起到反作用(因為不喜歡apple而拒絕看整本書或者拒絕作者)
3,Patagonia / 全聯 / Muji 日本/ BMW中國 / Airbnb global / 台灣麥當勞(弱一點) / 掌聲鼓粒 (10分鐘內能跳進腦海的品牌)
4,希望拉長文章收錄的年代跨度,一些比較久之前的文,希望作者加入現在當下的觀點,希望透過Fred拉長時間的感受,來勾畫出屬於Fred視角的時代觀察。
5,我希望看到一些Fred過往實際操盤(例如mac雜誌、軍事雜誌、內容網站創業等)類似於回憶錄的方式,呈現出更“主觀”、更“個人”但一定會很有趣的故事們。(甚至希望能有些毒舌吐槽之類的)
6,懇求要出電子版,海外人士(我)不容易取得實體版本。
-- Gordon Cheng
> 希望拉長文章收錄的年代跨度
這個新觀點可以考慮。過去我因為某些案例太久、已經失去時效(在我來說是五六年以上),但或許可以用這個角度再撈一些舊文章、舊案例出來「鞭」一下。
> 類似於回憶錄的方式
說實在話,如果是過去我自己操作的客戶案例,大概都很難寫(主要是我主觀的職業道德問題,其次是有些還有NDA在身);所以舉例來說,我協助車業客戶很久,但大家應該很少看到我寫車業的東西。
而如果是我自己主導的案子,雜誌方面我很久以前就寫過了(反正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有些太過慘烈也不好寫(不是因為失敗,我從來不介意「講」自己的失敗經驗)。
MacZin回憶錄:
https://fredjame.com/maczin%E5%9B%9E%E6%86%B6%E9%8C%84-5953525bbcf7?gi=14ef223c89ee
或許再過一段時間,可以「解密」一些適當的事情來寫吧。XD
電子版一定會有,這現在已經是台灣出版業的SOP,敬請期待。
這關乎編輯與出版社,所追求的目標讀者群是什麼樣貌?
如果是普遍性的品牌與文案研究,那麼可以在挑入 Apple 相關文章後,再多補充其他品牌的分析(視作者您的意願)。
然而您對於 Apple 多年深入的研究文章,倘若在這本書中完全付之闕如,恐怕是太浪費了,甚至可能讓老讀者們感到困惑。
其實我也寫了一些其他品牌的評析,只不過:
1. 份量沒有多到像寫Apple一樣可以單獨一個章節。
2. 有些是沒有那麼正面的評論(究竟讓我覺得一直能維持高水準的企業不是很多),或許出版社也不會想收錄。
但還是有一些不錯的個案(例如Hermes)應該會收錄進來。
1.有,我個人覺得非常有啟發性,因為光是一個小小一句話竟然就可以包含很多意思在裡面,對我來說很震撼性,會讓我去思考文案的乾淨及深入性,這兩者很難拿捏,但是如果作得好,會讓消費者印象深刻。
2.我會希望可以單一面項收入到書中,可以專門一個篇章來寫蘋果的行銷,這跟你書中的內容是不衝突。
3.我認為優衣庫的文案也很優秀,我們大家會比較關注在3c產品上,比教忽略一般產品的行銷,但是如前述商品,它的客層分布不明顯,並且老中少都有,要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在文案上要更細緻。
4.關於書希望可以增加讀者實體演練的部分,或是可以直接與你有互動的機會。
5.希望可以看到比較多面向的文案內容,比如飾品、手錶等的文案內容。
6.我是宗教系所畢業,對於文字文學有興趣,但是對於文字的掌握、撰寫還有需要加強的部分,想請問,如果對於文案有想要耕耘的話,請問有哪些面項可以努力?應該現在的我僅是頭腦上的發想,但是實務經驗是零,要如何累積更多及慢慢積累實務經驗呢?
> 我認為優衣庫的文案也很優秀
好,我以後會仔細看看。因為我的資訊來源比較多在網路上、或是原本工作上比較常接觸到的品牌,所以除非剛好網路上有人轉貼(例如前一陣子寫的Casio廣告),否則經常會忽略消費品牌。以後再多留意,也歡迎讀者看到有趣的廣告再推薦給我。
> 增加讀者實體演練的部分
這個部分對我來說稍微有點難度。因為:
1. 我的解析通常會是比較深的層面,要直接把新手帶進來門檻比較高(但如果是有經驗的人,應該可以很快抓到脈絡);
2. 我自己的習慣(不一定好就是)是丟一個點出來讓大家思考,然後自己嘗試,比較不是一步一步的帶(這也跟前一點有關)。
不過這個建議我往後也會嘗試看看。
1.) 有的!非常喜愛!我個人覺得無論你喜不喜歡Apple的產品or銷售受訪or廣告文案,都必須承認,其成功有這中間的堅持與美感,看Fred大的拆解與分析,我認為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對行銷、文案、翻譯〈即便是質疑〉以及文字編排&字型上敏感度都是很有幫助的。
2.) 會,但我也可以理解如果書名是"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卻太多篇幅與蘋果相關,可能編輯怕非Fred大原本受眾的讀者覺得這是"傅瑞德的蘋果行銷塾"?
5.) 特定品牌無,但小弟自身產業的關係,所以會特別專注Fred大在電動車方面的文章〈好想敲碗Gogoro的草創期秘辛啊!特別是最初的策略與現在的方向比較〉
6.) 藉機告白:我愛Fred大!
謝謝您的欣賞!
> 傅瑞德的蘋果行銷塾
如果以後份量累積夠多,或許真的可以專出一本講Apple的。其實這次我也向編輯建議過,如果真的不收錄Apple系列的文章,可以累積起來、加些以後的文章,另外出一本「Apple流文案」的小書(如果出版社願意的話啦)。
> 電動車方面的文章
這個以後有機會可以多寫,究竟現在品牌越來越多。不過Gogoro方面,因為我只參與了早期的工作、而且有一些職業道德的考量,所以「草創祕辛」大概就不會寫了;我後來寫過一些相關的評論,也都是基於市場公開資料。
從吐納商業評論剛開始就有追蹤Fred的文章, 讓我繼續追下去的原由是Fred持續寫出如何從公司的行銷策略連結到數位媒體文案的心法。
也很期待在Fred的新書中分析品牌大家的行銷脈絡及連結到現代數位媒體的操作手法。例如 Fred的 “從韓國Kia汽車的標誌改版說起” 這幾篇。
再以Apple流的文章來說, 雖然Apple(全球大品牌)是大家想要仿效的標竿,但是很難說服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主走“意象化”的行銷策略。
如果新書中可以用Apple的例子對應其他品牌(我認為 Nike的品牌形象的行銷操作也是類似手法)的類Apple流的操作,我會更有興趣想要買來當工具書 (就是讀完後,立刻現學現賣給想要走Apple流的客戶!!)
謝謝
> 很難說服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主走“意象化”的行銷策略。
我在顧問工作上是會協助中小企業先從比較具體的方向(例如企業定位、產品定位、產品設計、介面流程等等)改進的,這也是我常說「行銷其實應該從產品規劃階段做起」的原因,只是這些案例多半不適合公開寫成文章而已。
之所以談意象的文章看起來比較多(其實基本技巧和背景知識方面也都有寫啦),是因為我會公開寫的品牌,多半是「不會受我評論影響的」(無論正面或負面),因為寫正面怕變成業配、寫負面又變成唱衰中小公司;如果是大公司,這方面就比較沒差了。
> 用Apple的例子對應其他品牌
這是很好的建議方向,不過實際寫起來要小心,才不會變成「從Apple看Nike」;因為各個品牌產業別不同、訴求不同、主要客層也有些差異,即使有很好的技巧或寫法,也不一定能直接套用。不過我以後也會思考這個角度。
這位編輯本末倒置了吧?把Apple 的風格看清楚了,才不會老是搞一堆沒有藝術深度的“科技男文學/美學。”
編輯也有他們的考量、也是很好的換位思考角度,所以我才說怕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這一點我是很感謝的。
我確實看過不少「科技男美學」(如果我沒有誤解您的意思)作品。這類作品比較常有的問題(當然也有好的)是:
1. 視角:科技人比較常見的角度是「功能強大就是美」之類,並且把這樣的思維轉換到行銷材料上(如果技術底的主事者很強勢、或是自己做行銷),但跟一般麻瓜使用者的程度和認知有些落差。
2. 背景知識:以我常提的「雜學」(主要是技術以外的文化背景、文字技巧、產業歷史、使用體驗設計等等)而言,技術人(特別是年資比較淺的)往往比較少接觸到這個領域,所以想出來的東西會比較「乾」、或是「我懂你一定就懂」。
在我接觸過的一些台灣科技產品大廠中,這種狀況就蠻常見的。
1. 有看過。感覺很有趣,畢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經驗。對於視野增加是有幫助的!
2. 會。我覺得看到單一品牌這個角度是比較表層的,內容是不是提供給讀者特殊的價值比較重要。
3. LV、Nespresso
4. 樂見其成
5. 維持目前的狀況沒太大問題。
6. 祝出書順利!
收到,謝謝!
1 & 2. 很喜歡Apple這個品牌的文章,對方編輯可能覺得不會有第二個Apple,所以不打算收錄。我覺得獨立為一個或兩個章節,都對撰寫行銷文案有助益。Apple 之所以是 Apple 並不只是產品改變人的行為,而是在各種行銷手法上都讓人覺得"不一樣"。而Apple是您的重要經歷,所以怎麼從作者在Apple的經歷來看其他的行銷文案,其實是很重要的,除非出版社想要出一版俯拾即是的通用版行銷學教科書。
3. 同意之前的回應,成功案例很好,但如何避免不受欣賞、無法觸及目標市場的案例也很重要,但希望不要讓這些案例變成嘲笑的對象。我最近看不懂的案例很多,甚至懷疑自己不是這些品牌產品的目標市場,例如Foodpanda送、UBER的"你就像這碗陽春麵一樣--沒有料",我就一直不懂它廣告到底要傳遞什麼和品牌的關聯在哪...
謝謝大大長期以來的電子報。
不客氣,希望以後可以寫得更好。
幸好編輯接受了我的建議,會將Apple這個系列的文章收錄進來;後來我自己也整理了一下,把站上的Apple文章整理到「Apple專櫃」這個分類之中。
雖然還有一些更早期的這類文章沒有在《行銷塾》中(都在我更早的個人網站上),不過因為現在看來有些過時,所以就沒有撈過來放了。
1. 看過「Apple風格」系列等文章,很有趣的分析角度,有幫助。
2. 覺得適合收錄於一個專門章節之中;這個章節的出發點可以是蘋果角度,或者"市場第一名"會怎麼做的角度。
3. 想看更多"知名品牌"的失敗案例 - 失敗可以避免、成功難以複製。所以失敗案例特別吸引我。
確實失敗案例也可以寫,不過下筆也要小心,一來不要打落水狗、二來希望即使寫失敗案例也要對讀者有正面幫助。其實我過去寫過一些,例如談HTC和Acer的就有幾篇,不過有些沒有收錄在《行銷塾》中、出版社大概也不會想收錄這類(指名道姓吐槽大公司)的文章。
您說得沒錯。我自己也常講「成功案例99.9%不能複製,但失敗經驗99.9%可以」。(笑)
1.當然看過,即使不是每篇都看過,但也會有深刻印象,並覺得與傅大是有連結的。文章都很巷子內,很真實的脈絡。
2.若是我,不會被品牌所限制,而是看書籍架構,若內容適合就收錄。品牌是要擔任讓讀者更體會到重點的功能,雖然是單一品牌,但也可以觸類旁通,帶來相關靈感,或者學習到分析文案或行銷背後邏輯的切入點等等。所以若是我,重點應該是在:原本的文章是否有將品牌換掉,還可以讓讀者有收穫的點,若沒有,是否有可以加強之處。(甚至整本都是Apple可能也是另外一種操作~~哈)
3.......一時想不出來,所以我當機了。不過我自己閱讀是感覺,其他品牌文章的切入和語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說)與Apple有些差異。
4.之前承蒙您分享供電子報,也思考過這類文章改書的想法,當時覺得文章有些是應時而生,當下看很有感,但過了時間點,若一般讀者要看,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類似前情提要),才能更為抓住重點,如當時的產品、產業動態等,挑戰是在如何讓讀者可以毫無門檻,流暢進入文章的重點,甚至抓到巧妙之處。(若不止是要單純收錄,而是想做些加值或請作者補充,則對編輯而言真的有挑戰 XDDD )
5.還好,傅大這個領域和層次,寫什麼我都覺得滿新奇的。
6.現在問好像太晚,那書的TA是?我覺得或許才是關鍵。 例如Apple是吸引TA的點,都沒選就.....
註:是非常迅速的直覺回答喔~~~希望有幫助
> 若一般讀者要看,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類似前情提要)
確實沒錯,所以其實我寫的文章都會盡量提供背景資訊。這一點也是來自從前經營媒體時的原則「至少80%文章必須在一年後還有參考價值」,如果沒有背景資訊,確實可能過不了多久讀者就不知道在講什麼了。
但出成書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網站上可以靠連結提供背景文章或報導,不必佔用內容篇幅,但在書上就沒辦法了,只能靠改寫、附註、或是附上文字網址。也因為如此,我寫文章時除了提供連結之外,也會盡量引用一小段相關原文,給讀者作為參考,以避免出書時改寫工程太大。
> 那書的TA是?
我自己的認知是「已經有經驗,但想學習進階技巧」的人、或是「想看案例深入解讀的人」。不知這樣是否適當?
1,看過該系列(不確定是否讀過全部,但如果被觸達就會點開、會讀),我覺得有幫助,而且喜歡讀,因為Fred的觀點會讓我覺得像是一個"Insider"(蘋果局內人)寫得文章、以及Fred本身同時是一個優秀的文案寫作者,這雙重身份會讓我覺得Fred的蘋果文章觀點有獨特性,我覺得無論是作為對蘋果本身的關注或者是文案寫作、商業邏輯理解等等,都有幫助和啟發。
2,我會收錄,因為蘋果確實是在產品端、市場行銷端等等方面都做得出色、少出錯、較能保持一致性的品牌,雖然不見得次次都好,但我會認為蘋果各端表現都是“大師”級別,如果不收綠相關文章,會失色許多。並且Apple本身亦是流量關注點才對,並不認為會起到反作用(因為不喜歡apple而拒絕看整本書或者拒絕作者)
3,Patagonia / 全聯 / Muji 日本/ BMW中國 / Airbnb global / 台灣麥當勞(弱一點) / 掌聲鼓粒 (10分鐘內能跳進腦海的品牌)
4,希望拉長文章收錄的年代跨度,一些比較久之前的文,希望作者加入現在當下的觀點,希望透過Fred拉長時間的感受,來勾畫出屬於Fred視角的時代觀察。
5,我希望看到一些Fred過往實際操盤(例如mac雜誌、軍事雜誌、內容網站創業等)類似於回憶錄的方式,呈現出更“主觀”、更“個人”但一定會很有趣的故事們。(甚至希望能有些毒舌吐槽之類的)
6,懇求要出電子版,海外人士(我)不容易取得實體版本。
-- Gordon Cheng
> 希望拉長文章收錄的年代跨度
這個新觀點可以考慮。過去我因為某些案例太久、已經失去時效(在我來說是五六年以上),但或許可以用這個角度再撈一些舊文章、舊案例出來「鞭」一下。
> 類似於回憶錄的方式
說實在話,如果是過去我自己操作的客戶案例,大概都很難寫(主要是我主觀的職業道德問題,其次是有些還有NDA在身);所以舉例來說,我協助車業客戶很久,但大家應該很少看到我寫車業的東西。
而如果是我自己主導的案子,雜誌方面我很久以前就寫過了(反正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有些太過慘烈也不好寫(不是因為失敗,我從來不介意「講」自己的失敗經驗)。
MacZin回憶錄:
https://fredjame.com/maczin%E5%9B%9E%E6%86%B6%E9%8C%84-5953525bbcf7?gi=14ef223c89ee
或許再過一段時間,可以「解密」一些適當的事情來寫吧。XD
電子版一定會有,這現在已經是台灣出版業的SOP,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