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文案課之後的一點心得
上星期四開的英文文案課,收到兩段來自同學的評語,因為無關講得好壞,所以就把它們列出來想想。
「有些課是賣信心與夢想,但這門課不是。」
「如果以收費課程的標準來看,講得太快了。」(目前沒收費)
不賣夢想,而是技藝
包含平常講話、在課堂上、或是寫文章,我個人的習慣是盡可能不要瞎扯無關的事情,直接講重點就好;能用一句話講完的事情,就盡量不要講兩句。
所以,上面這兩句評語也可以說是同一件事:我想教的是「技藝」,而不是「夢想」,而且只要同學聽得懂我在說什麼,就順著一直講下去,不管收費與否。
岔題的藝術
當然,這並不表示我上課不會岔題,只是岔有岔的道理。舉例來說,我在上數位出版課程時,常常會這樣岔出去(應該有不少同學記得吧):
在視覺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理論上紙本印刷圖檔越大越好,數位版圖檔越小越好(你說丟嗯丟啊?)。
所以,有些圖檔適合用JPG格式、有些適合用PNG(知道這兩者的差異嗎?)
這兩種圖檔最大的差異在於資料變量的計算方式和壓縮方式(懂什麼是資料壓縮嗎?)。
不懂?好,我們來花個20分鐘快速上一堂資料壓縮演算法迷你課程。
然後就這樣岔出去了。詳情請參考這篇〈在中文系教數學的人〉:
https://fredja.me/says/5165
所以,我上大學部的課程時,因為要花時間解釋一些相對簡單的東西,所以講夢想的時間不多;上研究所課程時,憑我這點料都快招架不住了。至於上EMBA班,那些業界老前輩們根本不需要我販賣信心和夢想。
或許因為過去的教學經驗多半是這類,所以即使是自己開課,也大概是這樣的調性。
教學相長
而且讓我很高興的一點是,這兩班英文文案班同學的程度都高得超乎我想像,我跟他們唯一的差別只有實作經驗而已,所以更難用打高空或插科打諢的方式馬虎以對;如果講得稍為差一點,恐怕連台上都站不住。
所以,我也不知道這是優點還是缺點;說起來或許好處是內容緊湊、不太灌水,壞處可能是對同學來說壓力比較大、沒有鬆緊節奏的穿插,對我自己來說,就很難把兩小時的課灌成八小時來賣錢。
倒不是說怎麼樣的上法一定對,有時候時間拉長、節奏放慢,反而會讓同學比較容易吸收,並不是說這樣就沒有價值;而這也是我往後如果要在學校以外的地方開課,需要再多觀察學習其他講師功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