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按:本文譯自行銷大師Seth Godin的〈Skill is not the same as talent〉一文。因為我主編的《吐納商業評論》有作者的翻譯授權,因此借用到這邊與讀者分享。
除了文中的勵志意義之外,也值得寫英文文案的讀者品味一下Godin在本文中如何詮釋「skill」和「talent」之間的微妙差異;未來或許也可以利用這些差異(或其他類似的字義差異),來製造標語中的「梗」。
「才能」(talent,有時候也可以說是「天賦」和「才華」,視語境而定)是與生俱來的東西,也是烙印在每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不會改變。有時候我們或許會浪擲才能,但它絕對是學不到、也買不到的東西。
然而,「技能」是可以透過學習得到的。
學習需要的是時間和努力,而這兩件要素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時時與自己的「憂慮」和「不足」對抗,才能得到成果。我們或許原本滿足於現今的環境,但在學習之後,卻開始發現許多不足的地方;而學習技能則剛好相反:我們正是因為感受到現在的不足,所以才會去學習某一項技能。
那麼,為什麼分清楚「技能」跟「才能」很重要?
當我們能清楚分辨,自己的不足是因為缺乏「技能」,而不是缺乏「才能」時,就更容易知道該怎麼做了。
如果有心,你可以開始學習;如果有心,你可以開始練習。
如果有心,我們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磨練自己,直到將「技能」據為己有、讓它成為自己的資產。
對於付出努力鑽研某種技能、而且有所成就的人而言,說他「有才能」其實是一種侮辱。技能屬於願意付出努力的人,而才能有時其實一文不值。
騎腳踏車也好、演講也好,或是照顧病人、拋球雜耍、寫詩、領導團隊、勇敢前行,這些都是技能,而不是天賦。
這些技能隨你擷取。只要努力,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