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和大同電鍋有什麼共同點?
在台灣,大同電鍋因為種種特性,在同類產品的市場幾十年來屹立不搖,而且享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而iPhone問世十多年來,雖然不見得一直是最先進的手機,但卻穩居市場領先地位。因為從行銷角度來說,這兩者有著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
首先要推一下的,是這段(應該是)對岸朋友製作,從諸多層面分析大同電鍋之所以從「家庭電器」變成「文化符碼」的過程。
這段影片有趣的地方之一,在於從「外界」的角度,來剖析台灣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電鍋;同時也從我們自己不經意忽略的心理層面,來挖掘出對它在感情上的依賴。裡面講到的一些沿革和細節,可能連不少用了幾十年的台灣用戶都不一定清楚。
對我個人而言,影片裡最令人有感的兩段是:
許多留學生會帶著大同電鍋出國,不僅解決了一部分烹調問題,更是把「家的一部分」帶在身旁。作為曾經扛著電鍋搬家的留學生(雖然是當地買的,當時紐約已經可以買到),我對於這段話非常能體會;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用電鍋平常做菜、半夜救饑,離家萬里又把「家」帶在身邊的日子,差點連眼淚都掉了下來。
提到大同電鍋的品牌印象並不是以「高科技」或「先進功能」取勝,而是已經到了「信任」和「文化符碼」的程度;再加上影片前半提到,大同工程師在改造原版產品時花的「本地化」心思,都是我在寫行銷文章時常提到的事情。
關於第二點,我過去在討論「品牌信任」的〈賣出「醜產品」的兩個關鍵〉一文中說過:
有時候,我們會對某些產品或品牌「無條件認同」(這不是最理智的心態,但確實存在):A牌的汽車都很安全、球鞋就是B牌舒服、C牌手機只是看要買什麼款式和價位而已。
這樣的心態往往會被批評為「盲目」、「跟風」、「品牌崇拜」。但真的是這樣嗎?你會真的「盲目」到只要是某牌就認同嗎?
舉例來說,忠實的iPhone用戶就經常被批評為「繳智商稅」:明明有很多Android主機更開放、功能更多、價格更實惠,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一邊罵)一邊搶著買?
喜歡哪一種手機當然是個人選擇,但(即使是一窩蜂)選擇不同產品的人也不是笨蛋。作為行銷人,我們不能只跟著嚷嚷「智商稅」,而不去探究背後的原因。所以:
……這種「無條件認同」往往來自許多個人經驗、可信賴的親友、市場評論,再加上廣告行銷「洗腦」和一點點個人的不科學偏好(他們的設計就是對我胃口」、「我就是喜歡X色的logo」),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你選擇的「原因」。
簡單的說,對於某個產品看似無條件的認同或選擇(用新名詞來說叫做「優選度」),來自許多正面條件的長期累積,也就是上面說的經驗、評論、產品設計等等,最後導引出「閉著眼睛買某牌還比較安全」的結果,而不會是單一的原因。
「優選度」來自正面條件的長期累積。
這一點是所有行銷人和品牌追求的終極目標,只要拿下這頂皇冠,就是產品成為市場領導者的保證;而古老、原始、不代表任何身分地位的大同電鍋也成為這樣的產品,正說明了「智商稅」論調的淺薄。
對於專業行銷人來說,深究背後的原因,思考如何建立品牌架構,並堆疊產品品質、市場優勢、行銷語言、市場操作等因素,讓自家產品往「無腦選擇」的方向前進,才是應該做的事情。
或者用簡單一點的語言來問:為什麼收「智商稅」的公司不是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