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出版差不多剛好一年,基本上評價都還不錯;不過還是多少會有些「負面」評論,最大的一宗是「看不太懂」。
我自認為文字不難,問題出在角度。我的寫法是「從上往下寫」,也就是根據自己的高階主管經驗,從行銷人應有的心理建設、態度、必要條件、分析方法等等開始講,最後才是案例觀摩和寫作技巧、以及在AI發展之下的因應之道等等。
現在市面上的行銷書,「從下往上寫」的比較多。當然怎麼寫都沒錯,不過剛踏入這行的人,或許因為求職或工作進修需要,往往比較急於學到技術面的東西(廣告投放、數據分析之類)。
而這些都是我書上沒有的。讀者如果沒有細嚼慢嚥打基礎的耐性,就可能會覺得內容比較難懂了。
「人性、利他、共鳴、紀律」
一位年紀跟我差不多的企業家,在讀過我的書之後發表了一些評論:
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段話是:
我更希望孩子們不只有讀取字面上的 45 堂課,還有作者沒有明寫的重點:人性、利他、共鳴、與紀律。
我確實沒有把這幾點明顯調列出來,但這位企業家確實以非常銳利的眼光把重點抓了出來,讓身為作者的我非常感動。
專業經理人的態度
其實「人性、利他、共鳴、紀律」可以說是所有專業經理人應該具備的態度;而且不僅行銷單位、無論職位高低,都一樣適用。
而我還想再補充一點,就是在我書中其實無所不在的「保護」:盡可能保護消費者、保護自己、保護公司、保護品牌、保護所有的關係人。如果每一方都受到妥善保護,自己和公司才能發展、產品和品牌才能壯大獲益。
上面這幾點都不是唱高調、也不難做到,講得白話一點,就是「時時心存善念」。
這並不是要你「犧牲自己、成就公司」之類的(所以要保護的包括自己),而是當你在起始某件事(例如行銷專案)、或是執行某個工作(例如為公司或專案發言)時,隨時記得「心存善念」,不要急著像某些企業或政治人物每每以「衝撞」為樂、或是透過激烈方式表達自己的優越和特別。
(衝撞和激烈也不是不行,但還是要記得最底層的「心存善念」,這兩點並不一定衝突。)
最近的案例
最近的例子是,中國百度的公關部門最高主管(這也算行銷相關職位吧)璩靜日前因為發表「公關員工不可以有假期」、「員工離職秒批」、「和員工只是僱傭關係,為什麼要考慮員工的家庭」等言論引發爭議,導致公司市值暴跌120億元人民幣,最後不得不清空社群帳號、並且從百度離職。
這或許是他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而想法並不犯法。但這些說出來的話保護了員工、自己、公司、品牌、關係人嗎?沒有。
那麼,損失最大的又是誰?
或許這位主管的能力很強、戰功彪炳,但幾句話就可能將過去的成就打回原點。
結語
行銷或管理的技巧面固然重要,但我認為態度層面的心理建設更重要。技巧方面的東西可能三五年後你就得重新學習、今天看書學的東西就沒有用了(我的書應該至少十年之內都有用吧)。
建立好的工作態度,不一定能讓你發光發熱(這年頭不一定是正面形容詞),還是得看你的能力;但多半可以讓你自己在職場上穩如泰山、讓你的企業長治久安。
這年頭,有工作技巧的人多,但有工作智慧的人相對少;而我所希望的,是我的讀者比同事更早成為有工作智慧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