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台日半導體產業有何差異?聯電與台積電又有何不同?/程天縱
在2023年7月8日林宏文新書《晶片島上的光芒》的發表會中,筆者分享了對這本書的心得,本文則是當時談話的整理,分享多年在半導體產業發展中觀察到的兩個差異。
林宏文是我的交大學弟,也是我30年的老友。他是極少數具有理工專業背景的媒體人。他的文章邏輯性強,觀點雖然犀利,但是用字遣詞溫和;因此在報導高科技新聞時,得到了許多讀者的青睞。
2023年7月8日(六)我參加了宏文的《晶片島上的光芒》新書發表會,另外還有楊光磊及何英圻等好友,分享各自的讀書心得。
由於參加者大都是半導體和科技產業的朋友,我就不談宏文書中的內容,而是分享多年以來,自己在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中,觀察到的兩個差異。
日本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的差異
這本新書讓我聯想到2000年曾經在台灣翻譯出版的一本書《74分42秒》(We were burning: Japanese entrepreneurs, and the forging of the electronic age)。
這本書出版於1999年,作者Bob Johnstone是英國人、也是一名長住日本的西方記者。因此,他見證了日本在二戰後的蕭條中,眾多日本工程師為了夢想,日以繼夜研究開發各種生產與應用技術的景況。
這些工程師有的累死在工作中,有的終其一生產品都沒有成功;但就是這些無名英雄,成功的創造了新力、夏普、精工、三洋、佳能、山葉、富士通等這些知名的大企業。而日本經濟也就在這樣的點滴努力中,成就了80年代的經濟和產業奇蹟。
這本書有個很有趣的書名《74分42秒》。當年,Sony和飛利浦一起合作研發CD雷射光碟的時候,飛利浦建議把一張CD的時間長度訂為一個小時整;但具有古典聲樂背景的時任Sony副社長大賀典雄,堅持不能讓歌劇中斷、而且一定要讓聽眾聽完完整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於是,他們採用了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名盤、同時也是當時演奏時間最長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錄音──由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ängler)1951年在拜魯特音樂節上所錄製的版本,作為一片CD的長度標準。
這本書也是一部日本半導體的發展史;然而,與宏文書中描述的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史有很大的差異。
1950年代,半導體剛開始萌芽,根本稱不上一個產業。而日本工程師之所以對1947年12月16日在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誕生、是當時全新技術的電晶體產生極大興趣,並不是因為預見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而是因為採用了電晶體之後,可以提供更好的收音機、計算器、電子錶等產品給消費市場。
如果說,電子產品的產業鏈,就像舞龍的龍體一樣,必須要有個「龍頭」和「龍身」,那麼「龍頭」就是最終消費產品,「龍身」就是供應鏈。舞龍要舞得漂亮,除了整條龍的動作要配合無間外,還必須在龍頭前面有顆「龍珠」作為導引。
由於日本的人口眾多、消費能力足以支撐本國市場,所以對一向務實、並且擅長於將新科技應用商品化的日本而言,那顆「龍珠」就是「市場需求」。
而在1970年代,台灣的電子產業剛開始萌芽,內需市場完全不足以激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因此,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必須歸功於當年政府的政策規劃與扶持。所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龍珠」,當然就是「政府政策」;而這一點正是台、日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最大差異。
台積電與聯電的差異
在宏文書中,有許多篇幅談到台積電與聯電的不同,這裡就不再贅述;我到是想從「東西方企業不同的賺錢哲學」這個角度,來分析這兩家半導體晶圓廠的差異。
西方企業的賺錢哲學是「我只賺我自己有本事賺的錢」,自己沒本事賺、而該給別人賺的錢,就給別人賺;而東方企業則大多是「自己能賺的錢,就不要給別人賺」。
西方企業基於這種賺錢哲學,產生了「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因此,許多企業都專注於「本業」,使得各自的本業非常有競爭力、非常強大;整個產品的產業鏈和生態環境,也因為分工、專注,而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東方企業不同的賺錢哲學,促成了多角化經營的蓬勃發展,成功促成了許多「大集團」。集團旗下有許多公司、子公司、孫公司,彼此的產品領域可以完全不相干,而本業也變成模糊不清。
這樣的集團規模或許可以非常龐大,但是很難在每個產品領域都取得全球領先的競爭優勢。
再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西方企業大多由專業經理人來經營,比較容易專注於本業,不會因為本業以外的各種商機而分心。
東方企業則大多是由創辦人和家族經營。創業者大多很有生意頭腦,容易看到各種商機,也容易因此而分心,比較不能專注於一種本業。
另外:
專業經理人重視「競爭」與「績效」;創業者則講求「策略」與「謀略」。
故事說到這裡,大家可能都心裡有數:聯電比較像「生意人創辦的企業」,從最早期的IDM模式,到1995年的轉型和分家,再和美加兩地11家IC設計公司合資,快速擴大產能。
1997年,聯電把IC設計部門全部分割出去,成立包含聯發科在內的許多獨立公司;到了1999年,聯電又推動了震撼業界的「聯電五合一」。
相較於聯電,台積電也曾經嘗試多角化經營,例如記憶體、太陽能、LED等等,都以失敗告終。
這兩種模式,很難判定孰優孰劣。當年聯電的各種策略,造就了今天台灣在IC設計產業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灣IC設計業居全球第二位,全球前十大IC設計公司中,台灣就佔了四家。
這種多角化經營,使得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生態更加完整、產業資源更加豐富;因此,半導體領域創業的成功率也就高於其他國家。
而台積電在邏輯和晶圓代工居全球領先的地位,也間接促成晶圓製造上下游產業的蓬勃發展,並且靠一己之力,得到了「護國神山」的稱號。
結語
以上是我在宏文新書發表會上的簡單分享,稍微超出了主持人所給予我的時間;再聽到其他幾位貴賓的分享之後,不禁有點擔心:是否有點喧賓奪主,搶了宏文新書發表的光采?
沒想到宏文居然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另外又特別寫了一篇專欄文章,來提到我的分享內容;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宏文的大度,就如同他的文章一樣,無私、平易近人。
看到宏文的這篇專欄,我就放心的把我當天的講話內容與大家分享。宏文的專欄文章,也趁這個機會讓大家參考,他的這本新書《晶片島上的光芒》值得大家購買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