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le產品設計師的職位上,我學到了些什麼/Andrea Pacheco
產品設計師Andrea Pacheco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過去在Apple的經驗、以及他所看到的企業文化。除了一窺Apple的工作方式和產品理念之外,還有些在中階工作職位上的觀察、認同、以及心得。
Fred導讀
這是一篇由Apple前產品設計師所寫、談工作經驗中Apple企業文化與決策方式的文章。
雖然文章中的一些小點跟我的認知、以及管理觀念不盡相同,但基本上大致反映了我所理解的Apple運作方式;或許只是因為工作單位和時間不同,因而有所差異。
例如關於「MVP」、「由上而下管理」、以及設計細節「抓大放小」的部分,或許有些讀者並不完全贊同,但這些點的適用性會隨著企業性質、產品、以及市場定位而有所改變,還是可以當作參考。
而整篇文章中最令我贊同的一句話,則是「真正懂得如何說『不』的人,才知道如何排定最理想的優先順序」。如果遇事照單全收、不懂得拒絕(當然也得能拒絕就是),工作的順序就會被太多外在因素影響。
或許這樣並不會誤事(例如順序是上司的最佳排列,下屬只是照辦),但如果是「由下而上」的企業,直到基層都必須對自己的工作內容與順序負責,如何在「敢於說不」和「共同目標/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就會是更大的挑戰。
總之,無論你是否同意其中的每個觀點,這篇文章都提供了一窺Apple工作文化、以及省思自己相關觀念的機會,所以選譯來跟大家分享。
主文
2021年,我拿到了夢想中的工作:進入Apple這家堪稱簡潔設計、創意、以及創新精神最高殿堂的公司工作。在這家公司,「不協調」可以有一席之地,而且大膽瘋狂的想法是能獲得高度鼓勵的。
作為產品設計師,在Apple工作是會改變人生的經驗;我只能說,在這裡學到的一些東西會跟著我一輩子。而以下就是我在這裡工作的一年之間,學到的十大收穫:
TL;DR
Apple是一家獨特的公司。我相信,他們的設計風格只能在他們的商業模式之下成功。他們容許創新,同時也容許失敗與風險;他們非常強調工藝水準的極致,即使過程曠日廢時也在所不惜。
做真正的產品,而不是做「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作為產品設計師,最重要的技能叫做「說故事」。
「由上而下」的管理文化並不見得是壞事。
聲明:本文所討論的觀點均以作者個人經驗為基礎,不一定代表Apple的實際營運方式。
一流的設計可以讓你成功,但好的溝通方式可以讓你更成功;因為,好的溝通可以影響他人、並且讓向前邁進的步伐更快。
從隨便聊聊到認真思考、再到向副總提案簡報,過程中只要有夠多人相信它會成功,專案就會付諸執行、產品就可能問世。
所以,在產品提案中如何說明細節、如何展現自信、以及如何詳盡解釋自己的想法,都是最基礎的必要能力;因為這些能力可以凝聚共識、影響他人、並且讓案子的前進速度更快。
最重要的是,要在說話時展現出熱情;不僅要在簡報時這樣,平常開會時更應該如此。如果自己的工作成果能讓你感到興奮,當然應該讓周遭的每一個人都感應到你的熱情。
Steve Jobs之所以能在演講中發揮神奇的魔力,讓他的想法簡明易懂、而且過目不忘,就是因為他用熱情在表達。
人們或許會忘記你上次說過什麼,但他們會記得自己對你的觀感:自信、感性、積極、消極、或是猶豫。
總之,我們不只是要把產品賣給外面的顧客,也要把想法讓內部的團隊和長官埋單。要把任何偉大的點子推銷出去,最關鍵的還是溝通能力。
說故事是一種超能力:我們究竟是「產品設計師」、還是「簡報設計師」?
在Apple最另我驚訝的事情之一,就是設計師在分享任何一點工作成果時,小到「最近的工作進度」、大到完整的產品提案,都會做一份Keynote簡報。
如同前面說的,說故事的能力可以影響他人;所以,Apple設計師們也會善用這份能力來說服別人,而不只是告訴你「我現在在做什麼」而已。
以下就是在簡報工作內容方面,我學到的幾件事情:
講個故事,而不只是「解釋過程」;
每個畫面只集中談一個概念,不要用密密麻麻的畫面來混淆觀眾;每個畫面只寫一個清楚的句子就好,不要寫整段文字;
用「簡報筆記」當作自己的小抄,讓畫面上的影像來輔助你說的話,而不是反其道而行,用說話來解釋影像;
簡報前要先預習。即使只是小小的設計討論,也要花一小時左右走一遍自己的談話內容,找出能夠直指概念核心的說法;
讓講的內容更有趣。因為,簡報的終極目的還是溝通和說服觀眾,讓他們留下印象;如果他們也對你的提案內容有同感,也就會對你有信心。即使這樣的簡報過程必須重複好幾次,但至少一切都有機會順利進展。
「Big idea」比改介面重要:長期和短期目標之間的平衡
我在Apple注意到的一件事,就是產品團隊成員不會把時間花在小地方的改進和修正上,而是著重於產品的長期影響力、或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東西」(「The next big thing」;Fred按:這是一本談Steve Jobs的書名)。
這一點或許也解釋了一個現象:我們每年都可以在Apple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看到一堆很厲害的新功能,但往往一些易用性的問題都還在那裡。
這一點跟企業文化有很大的關係:Apple是一家以創新知名的公司,所以大家當然期望它的產品帶來前所未有的功能和體驗,而這個期望又影響了員工對工作內容的優先排序。
所以,如果在Apple要做到真正的創新,即使必須花更多的時間來達成,你也必須往大處看,而不是只看細節。
相信你的直覺:專家不一定要靠用戶意見才能作決定
在理想的狀況下,我們在設計產品時都會做用戶測試,以便找出任何在介面流程或易用性方面的問題。
但Apple的設計師不能用usertesting.com之類的外部服務來測試新產品,因為只要消息一走漏,大家就知道Apple接下來要出什麼新東西了。所以,我們必須找出能測試新設計、同時又不洩漏商業機密的方法。
方法之一是找一群員工來進行內部測試,另一個方法則是諮詢專家的意見。這些專家都是很懂產品的設計總監、產品副總裁、以及相關主管等等。如果找專家來看產品,就必須冒著被批到體無完膚的風險,而且對於每一個設計細節都必須有一套說法來解釋。
或許你會覺得,相對於找消費者,找專家來看產品會有觀點上的偏差;但我個人的心得是,專家批評的價值遠高於任何消費者測試。
專家對於細節的挑剔會多到你難以想像;但是你會發現,越懂產品的人越注重使用體驗,而他們的意見也會讓產品更好用。
當「高效率產出者」比當「策略大師」更重要
之所以人有人說Apple是一家「設計師夢想中的公司」,我相信是因為Apple的設計師都只需要專注一件事:產品工藝。所謂產品工藝,包括實際的「產品行為」(互動設計)、「外觀」(視覺設計)、以及讓使用者的觀感可以擴大到整個產品生態系(系統設計)。
為了讓設計師能專注於精進產品工藝和實現概念,並且注重每個細節,他們的背後是由產品經理(PM)和產品行銷經理(PMM)等人組成的團隊來支援;而產品的設計思維和策略,就由這個團隊來執行。
不過必須說實話,我還是很希望能夠參與更多的產品設計決策。在Apple,我負責的是互動與系統設計;但當時如果能有機會參與更多產品策略會議,那就好了。
「One more thing」:你要想得比眼前的問題更遠
你或許記得Steve Jobs首創演講時使用的「One More Thing」(對了,接下來還有一件事……)招式,而這一招也常在Apple內部的工作時出現。這並不是「公司規定」,但我很常看到;而且說實在的,我還蠻喜歡的。
這一點是來自Apple的「附送好料」(bonus)文化。如同前面說過的,在那裡,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成簡報,而所有的簡報(當然)都是用Keynote這個工具做的;而每份簡報的最後面都有一個「bonus」部分,告訴大家如何進一步瞭解相關專案的各種可能性、延伸目標、以及新的競爭優勢。
這個部分會鼓勵團隊成員想得更多、看得更遠、發現原本的簡報中沒有想到(或是暫時還做不到)的機會。對於產品設計師而言,這樣的文化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創意分享空間、同時又能讓相關主管看見,而不需要有「先做出來再報告」的責任和壓力。
如果你的內容被主管採用了,那很棒;如果沒有也沒關係,讓大家多一些思考的素材總是好的。
要做到真正的「極簡」是很難的;但如果能做到,它就是一種美感。
做真正棒的產品,而不是做MVP:這是個維持優勢的法則
Apple的產品都會以盡可能做到品質最好、效能最高為原則,不會是還在測試階段的東西;而這樣的硬體文化,也同樣反映在軟體產品和網路服務上。
以下是一次我永難忘懷的經驗:那一天我和Apple TV的產品團隊開會,有位同事說:「因為電視版的服務還沒做好,我們可以先推網頁版和行動版。」
但產品經理表示反對:「如果我們現在還不能在所有平台上都推出最好的體驗,就不要急著推出;如果還要一年才能提供最佳體驗給顧客,那我們就等。」
這番話讓我起了雞皮疙瘩。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還沒有聽過產品經理願意延後發表時間,只為了帶給消費者他們應得的最佳體驗。
我想,這個小故事充分說明了Apple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有許多人批評Apple推出新功能或新產品的時機,總是比其他競爭對手慢半拍;但我真心相信,這和它「只推出真正能讓顧客眼睛一亮的產品」這種文化有關。
我也相信,這種文化只會在Apple出現;因為,在它獨特的商業模式之下,才有可能允許這樣的思維。
學會說「不」
這是我在整個職業生涯之中,學到最棒的一件事;因為:
真正懂得如何說「不」的人,才知道如何為自己排定最理想的優先順序。
因為我們的大腦容量有限、每個星期能做的事情也就那麼多,所以必須將有限的能量放在最有用的專案、會議、以及活動之中。而且,在大公司裡到處都是有趣的專案和機會,所以很容易不小心一下子參與太多事情。
但最重要的是,投入的心力就要看到高品質的成效、實現自己給過的承諾,所以千萬不要一時腦波太弱,弄成「貪多嚼不爛」的結果。
「很多人都以為,對所有看似重要的事情說『好』,就是一種聚焦,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所謂聚焦,應該是敢於對幾百個看起來很棒的想法說『不』。你必須謹慎選擇自己要做的事情。」
── Steve Jobs
由上而下的管理文化不見得是壞事
Apple企業文化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說,你必須由下而上的對經理、總監等上司做簡報;在得到他們的許可之後,你才能繼續推進。
事實上,當我的設計觀點跟某位總監、或是某位產品主管不合的時候,最後都會發現他們是對的。在Apple,大家追求的並不是「個人自尊」,而是如何帶給顧客最佳的使用體驗;所以,如果某人反對你的看法,他們一定有值得一聽的理由。
也因為如此,Apple才會是一個可以自由進行建設性辯論的地方,而且大家都知道可以這樣做。
而我之所以喜歡Apple的「由上而下」文化,是因為這樣可以讓重要決策完成得更快;因為有專家幫你看案子,所以無論結果是紅燈或綠燈,進度都不會停歇。
而在一些標榜「由下而上」管理風格的公司中,即使只有僅僅十來個人,都往往會耗費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只是為了協調工作內容和進度,讓每個人都同意之後才能執行。這樣真的很累人。
我的經驗是,有具備經驗、而且願意負責的主管壓陣,來協助走完整個決策過程,真的會節省很多時間,也讓我們產品設計師能將時間聚焦在工藝上,而不必分神去操心專案的進行狀況。
Andrea Pacheco
前Apple產品設計師,目前在Meta擔任相同職務。個人網站在andreapacheco.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