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會是下一次「Netscape現象」的引爆者嗎?/Jean-Louis Gassée
隨著ChatGPT的爆紅 ,接下來的問題是:它會是未來人機對話、甚至更多應用發展的真正起點嗎?ChatGPT會不會是下一次的「Netscape現象」引爆者?
Fred導讀
我在先前自己寫的〈科技產業的下一隻金雞母……可能就在這裡〉一文中,談到(廣義的)AI有機會像智慧手機一樣,成為翻轉科技業下一波發展的動力;而JLG這篇文章則以類似的觀點,探討AI是否可能成為下一次「Netscape現象」的推手。
如果你接觸科技領域有一段時間,或許會記得Netscape Navigator(現在Firefox的前身的前身)瀏覽器如何成為一般大眾都可以使用Internet的工具、進而開啟了近30年「網頁經濟」的時代。
或許也可以說,Netscape系列產品正是網路應用發展的催化劑(enabler)。這一點上,我同意JLG的看法;但JLG說了一件我沒寫到的事情:
就如同Netscape這家公司雖然影響力很大,最後並不是商業上的成功;創造ChatGPT的OpanAI實驗室本身,最後也可能只是(不缺錢的)微軟附庸。
何況ChatGPT現在爆紅沒錯,但還在燒大錢、本身也還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而且諸如Google和Meta等其他公司也不是吃素的,都有自己的AI相關技術和產品在發展之中。所以最後誰家技術會勝出、成為商業市場上的領導者,也還很難說。
大約20年前的Google,也可以視為是另一種「Netscape現象」的創造者。
搜尋引擎並不是Google發明的,當時至少有10家不同的搜尋引擎公司以不同的技術和優勢訴求彼此競爭,最大的一家則是整合了各種商業服務(購物、新聞、交友……)、並且以搜尋引擎導流到這些服務,所以首頁非常熱鬧的Yahoo。
但這麼龐大的Yahoo帝國,最後竟然敗給了首頁上幾乎什麼都沒有的Google;至於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本文開始
在《財星》網站上的〈ChatGPT的幕後故事:OpenAI創辦人Sam Altman如何做出全世界最熱門的科技、還從微軟拿到了幾十億美元的投資?》(The inside story of ChatGPT: How OpenAI founder Sam Altman built the world’s hottest technology with billions from Microsoft)這篇文章中,作者以6,000字的篇幅深入解析了OpenAI實驗室的歷史、架構、財務等狀況。
在文章的一開頭,作者Jeremy Kahn就直接切入了重點:
在每個世代中,都會有一些新發明從地下室的工程部門、某個天才少年的房間、或是玩家的工作室中橫空出世,將科技變成連你阿嬤都會用的產品。
1990年代的早期就有網頁瀏覽器,但直到1994年的Netscape Navigator問世之後,才讓每個人手上都有了探索網路的工具。
Apple在2001年推出的iPod也不是第一款MP3音樂播放機,但卻是iPod引爆了數位音樂產業的發展。
同樣的,2007年發表的iPhone也不是第一支智慧手機,但手機app的市場在iPhone之前也並不存在。
ChatGPT會重現「Netscape現象」嗎?
在撰寫本文之前,筆者在學界和矽谷都諮詢了幾位科技業者和AI專家,問他們「ChatGPT會不會重現當年的『Netscape現象』」。那麼,他們對於這種更人性、功能更強大的技術有什麼想法? ChatGPT應用的普及,有可能翻轉科技產業嗎?
因為這些專家過去對Metaverse、擴增實境(AR)、以及自動駕駛的發展多半持保留態度,所以我預期他們對ChatGPT也會有類似的看法;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們這次都相當樂觀、而且幾乎都認為AI可能在現「Netscape現象」、也可能造成就業市場的「替代現象」。
(Fred註:「替代現象」的原文是「displace」,意指新技術可能會讓某些職位消失、但不會讓原本的這些人失業,而是讓他們在原有的技能基礎上加強,去從事新技術無法取代、價值更高的工作;而非「取代/replace」這些人,讓他們失業。這一點跟我先前在〈我們要讓AI參與創作到哪個層次?」〉這篇文章中的看法相同。)
ChatGPT的不完美
筆者也問這些專家關於「ChatGPT不完美之處」的意見,也就是機器會「友善而一本正經的講錯誤答案」、讓一般人無法分辨資訊的真偽。在這方面,筆者得到了兩種答案。
首先,目前的GPT-3.5確實有「一本正經講錯話」的問題,但聽說接下來的GPT-4在這方面將會有所改善。當然這種「下個版本會改善」的答案會一直輪迴,所以聽聽就好。
另外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答案,則是下一代技術將會把ChatGPT的人性化對話方式、以及來自搜尋引擎(可能相對正確)的答案結合起來;而這也是投資OpenAI實驗室的微軟公司正在想的事情:將下一代的Bing搜尋引擎和其他應用與AI結合。
透過同樣的概念,Google搜尋引擎也可能會與「生成式機器語言」(Generative Machine Language,GenML)延伸功能結合。
另外一個改進ChatGPT的建議,則是來自Stephen Wolfram的〈如何透過Wolfram|Alpha將超級運算知識力帶進CharGPT〉(Wolfram|Alpha as the Way to Bring Computational Knowledge Superpowers to ChatGPT;Fred按:Wolfram|Alpha是一種專業級的數學模型運算工具)。
早在35年前筆者有機會與Stephen Wolfram對談時,就知道他開發了一套強大的運算技術,原本是一套獨立軟體,現在則可以在wolphramalpha.com網站上看到。
毫無疑問的,ChatGPT最近的高人氣、甚至可以說是「病毒傳播」,將會帶動更多延伸的應用方式,而這些應用方式又會回頭推升ChatGPT的主導地位;如果未來OpenAI和微軟的組合更積極行銷ChatGPT的授權,還會讓它在市場上的能見度更高。
其他人的看法
那麼,原本就在研發AI技術的公司又是怎麼看ChatGPT的呢?
舉例來說,Google就不動聲色的發表了一篇標題為〈2022年與其後的Google研究:語言、視覺、以及生成式模型〉(Google Research, 2022 & beyond: Language, vision and generative models)、內容非常詳盡的文章。
這篇文章除了展現了Google深厚的AI功底之外,其實也不指名道姓的談到了ChatGPT:
2022年是媒體內容生成技術精彩的一年。現在電腦可以用自然語言與人互動,並且理解人的創作過程、以及人想要創作什麼內容。這樣的技術開啟了電腦協助人們創作影像、動畫影片、以及聲音內容的新方式,效果更遠超過了傳統工具的限制!
……2023年之後,媒體內容生成的品質和速度將會進步更多。除了這些進步之外,我們也將會看到新的用戶體驗,以及更多的創意表現方式。
同時也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工具確實能以更多的可能性協助人們創作,但也帶來了一些疑慮:它們會產出各種可能有害的內容、或是真偽難辨的虛假影像或聲音。
所以,Google在決定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負責任的應用這些AI模型時,都會考慮這些因素。
這樣的宣言,跟Alphabet(Google母公司)高層最近的諸多混亂傳聞、以及創辦人的出面澄清(再加上最近裁員12,000人的作法),都有著明顯的對比。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希望這些「研究成果的火力展示」都可以很快的變成人人可以獲益的創新產品。
相對於Alphabet較為保守的態度,讓我們來看看Meta(Facebook母公司)廣受國際業界敬重的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怎麼說。
ZD Net網站上一篇題為〈ChatGPT「並非特別創新」也「並不革命性」〉(ChatGPT is ‘not particularly innovative,’ and ‘nothing revolutionary)的文章就轉述了LeCun的看法:
一般大眾都認為OpenAI的ChatGPT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但同樣的技術和產品在許多實驗室中早已行之有年。
不過他還是稍微稱讚了一下:
它並不是革命性的技術……只是組合並包裝得很好。
然而,他也指出ChatGPT用的其實是別人開發出來的AI研究成果和技術:
……ChatGPT使用的是以「自主監督學習」(Self-supervised-learning)方式預先訓練過的「Transformer」架構;而這種架構,是我早在OpenAI實驗室成立之前多年就已經在推廣的技術。
「Transformer」架構是Google發明、並且在2017年就已經發表;之後包括GPT-3在內許多語言分析研究專案,都是以它為基礎而開發的。
至於這類語言分析研究的歷史,甚至還可以再往回推個幾十年。
他更宣稱,當Meta推出「超過ChatGPT」的替代技術之後,現在的這些都會被棄如敝屣:
Meta會推出這類技術嗎?會的。而且除了自動產生文字之外,還能產生是覺藝術作品;這將會是個了不得的突破。
在LeCun的回應中,並沒有提到Meta在2022年8月推出的「Blenderbot」。這是一個對答機器人產品,但在發表之後不久,就因為充滿種族歧視和弱智內容的反應而被重砲批評。
結語
或許來自OpenAI與微軟、Alphabet、或是Meta的AI產品確實將會帶來「Netscape現象」;但到了那個時候,OpenAI可能是第一個被忘記的對象。記得嗎?掀起瀏覽器風潮的公司是Netscape,但最後收割市場的並不是它。
參考閱讀
Jean-Louis Gassée
法國巴黎人,曾於1980年代擔任Apple歐洲營運負責人、以及Mac電腦開發主管。 之後創立Be公司,旗下產品BeOS為當時Mac OS X候選產品之一。之後任職於PalmSource,目前為Allegis Capital投資公司合夥人。 本站已獲作者直接授權編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