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推し」能轉換成行銷效益嗎?/Uedada
原本只是宅男用語和行為的「推し」( 熱情支持特定的人物或對象),在他們進入中年之後,廣告媒介是否能用它成為重新點燃消費熱情、關注運動和其他產業、甚至提升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的關鍵?
在2022年的國際足協世界盃之中,日本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分組預賽之中,他們竟然打敗了被視為冠軍候選人的德國隊和西班牙隊,以小組第一名晉級決賽。
雖然他們後來未能實現首次晉級8強的目標,但日本國民仍然大為讚揚他們預賽的功績;民眾在他們回國時熱情迎接,就像是凱旋歸來一般。
日本一部財經資訊節目也關注了這個壯舉,並表示「可能給日本景氣帶來正面影響」;同時,也介紹了日本隊得勝後增加銷售量的一些產品:除了日本隊的官方球衣、運動鞋以及角色產品之外,還包括了今年秋天發售的運動彩券「WINNER」。
運動彩券廣告訴求的「新體驗」
「WINNER」基本上是以日本國內職業足球、籃球比賽為對象的彩券,讓客戶預測每一場比賽結局並投注。而在世界杯舉辦期間,還加入了相關比賽作為投注對象。
在日本第一場打敗了德國隊後,果然「WINNER」大受矚目,使得下一場對哥斯大黎加戰的彩券創下了銷售額的新高。
從「WINNER」去年九月底開始發售之後,就在電視和網路上展開了廣告活動。它起用了知名藝人木村拓哉為主角,描寫一個足球迷在球場觀戰的樣子。
木村的演技很逼真。影片開頭,他和周圍的球迷就一起仰天嘆氣(可想他支持的球隊輸了一分)後:
立即重新坐好,挽起袖子,說「よしよし、ここからここから!(好,好,就此開始反攻吧!)」;
用手指著足球場某個地方說「いいよいいよ!(不錯,不錯!)」(應該是某位選手有出色的表現吧);
下意識地用手畫個大圈,說「裏から、裏から!(從背後!)」(大概他希望直接吩咐選手「要繞到敵手的背後,把球奪過來」);
用手合十閉眼,自語「我寧可不要看,才能成功……」(大概他支持的選手準備踢罰球);
最後,他支持的隊終於得了一分,他和周圍的球迷不知不覺地站起來,大聲稱快。
同時一直播放廣告歌,是用比較俏皮一點的表現來描寫他的樣子。
(歌詞)
それは木村の新体験 [這是木村的一個新體驗]
自分のことのように勝利を祈る[就像自己的事情一樣祝願勝利]
監督みたいに指示出して [他像監督一般給選手指示]
勝ちたいオーラが半端じゃねえ[全身散發出一股超強的「想贏」氣場]
WINNER始めた木村です [這都是因為他買了WINNER]
WINNER WINNER WINNER
WINNER WINNER WINNER
──獨立行政法人日本スポーツ振興センター 運動彩券「WINNER」電視廣告(2022年9月~)
在看到這則廣告片的時候,我注意到了廣告歌開頭的「新體驗」一詞。
因為,對一些運動迷來說,「就像自己的事情一樣祝願勝利」、「像監督一般向選手給予指示」、「全身散發出一股超強的『想贏』氣場」等態度和行動,都並不是特別「新」的。
連我都認識一些這種類型的人,而當然,他們早在WINNER開售之前就一直這是樣的。
可是,這個廣告所主張的是,(木村拓哉飾演的)某位足球迷在買了一張WINNER彩券之後,才體驗到自己的這些心理和行動;換句話說,在彩券之前,他即使對運動有一些興趣,也不那麼熱衷。
總之,這則廣告片:
以木村拓哉所代表的「原本不太看運動比賽」這些人們為對象;
把產品(WINNER)給客戶的效益設定為「能更熱情的看比賽」。
在這篇文章之中,讓我們來思考分析一下這一點。
誰對運動賽事有興趣?
首先來介紹一下,我上面提到那位對運動賽事有熱情的熟人。他是一個美術總監,也是我的工作夥伴;我因為與他協力為某家品牌製作文宣,所以時而會一起出差採訪。
他熱愛日本職業棒球「橫濱DeNA海灣之星」隊。我們在出差中一起用餐、或是駕車前往採訪地點的時候,如果沒有其他特別要談的事情,他時常就會提到棒球的話題。
如果是在賽季之中、而且是正在進行比賽的時間,他會拿出手機連結職棒入口網站,看看比賽進展、也偶爾發表一些意見。
他講的內容與其是對DeNA球隊的聲援,不如說是對球隊經營的評論。例如,領隊當天指定先發的投手在戰略上有什麼目的?剛才領隊給選手的指示對不對?甚至他會還會聊到球隊在選秀會上的策略,以及球隊的經營思想等等。
可以說,他的意識型態相當接近這則廣告片裡的木村拓哉;而不一樣的是,他已經超過60歲了,比木村拓哉還大了十幾歲。
木村拓哉是從1990到2010年代日本最紅的男性偶像團體「SMAP」的成員。他生於1972年,現在也已經50歲了;但他不愧是當年的超級偶像,無論長相、風采看起來都還相當年輕,要說是剛過40歲,可能也有人相信。
所以依我看來,這則廣告的主要目的對象應該是40到50歲的男性。
我覺得,年齡因素的針對性正是這則廣告的重點吧;因為,日本人喜愛運動賽事的程度,與年齡確實有著不少的相關性。
根據日本一家運動衣廠商2022年進行的市場調查,日本人當中「運動迷」佔有的比例因年齡層而不同,甚至是以70歲以上最多。
如果只看男性,無論哪個年齡層都大致在六成以上。但如果男女合計,未滿50歲的「運動迷」就不到人口半數了;而且,運動迷的比例大致上越年輕越少。
由此可以猜測,不久後男性運動迷也可能淪為少數派。如果在Google上用「若者 スポーツ(年輕人 運動)」這兩個關鍵詞查看,就會看見很多與「若者のスポーツ離れ(年輕人越來越不關心運動)」相關的消息。
所以依我來看,廣告主對這一點的危機感,也反映到了「WINNER」廣告片的表現之中。
「WINNER」與其他幾種運動彩券,都由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日本スポーツ振興センター(日本體育振興中心)」經營。根據他們的官方網站,引進運動彩券的目的是「籌集資金,創造任何人能享受運動的環境,以及加強日本運動員的國際競爭力」。
也就是說,如果日本國民越來越不關心運動,這個目的早晚會變得沒有可行性、也沒有意義。
所以,廣告主不得不拼命向更年輕的世代頻送秋波。但是,真正的年輕人對運動的興趣不高、也沒有很多錢可以花在上面。所以,廣告主首先必須訴求「與主要客戶年齡比較相近,而且比較有錢」的世代。
而這一點,或許正是他們起用木村拓哉作為代表人物的原因。
來自宅男文化的「推し」
來談談下一個題目吧。
對於「目前對比賽不那麼熱衷」的人們,WINNER廣告中所訴求的「就像自己的事情一樣」這種投入的心理狀態,能有多少魅力?
對這個問題,「推し(oshi)」、「推し活(oshi-katsu)」等日本當今流行的詞彙,可能就是一個不錯的答案。
「推し」與中文的「推特」(Twitter)無關,意思是「自己特別喜愛或支援的對象」。
「推し」這個說法來自日文原有的「推す(osu)」一詞,是意指「推薦、薦舉賢才」的動詞。
這個很普通的日文詞,為什麼會變成當代最有勢力的流行語彙之一?
跟據網路上看到的一些解釋,在1990年代女性偶像團體「早安少女組」掀起熱潮的時候,「推しメン(oshi-men)」一詞在網路上流行了起來。這是「一推しのメンバー(ichi-oshi no member)」的縮寫,指的是「我(歌迷)最喜歡,也要推薦給別人的成員」的意思。
不久之後,這個詞被進一步縮寫成「推し」。不過在那個時候,這個詞還僅僅是只有偶像追星宅男才會用的一個「專業術語」。
據說,「推し」一詞會推廣到一般社會人士的契機,是知名女團「AKB48」在2009到2018年舉辦的官方最佳成員投票活動「選拔總選舉」。這個集團一直擁有五十多位成員;而在製作單曲唱片之際,就會依歌迷的投票結果決定主唱者,而開票過程還會透過電視和網路直播,吸引很多人的關注。
AKB48原本是以宅男為對象的偶像集團,但後來隨著這項活動逐漸吸引了大眾目光,不知何時就變成了全民偶像。因此,「推し」一詞也就滲透到了一般社會,現在無論老少男女、是不是阿宅都會使用。
同時,「推し」的詞意也擴大了一些,也可以指演員、動漫角色、運動團體以及其成員,然後還包括食品、產品以及遊戲、電視劇等娛樂作品,甚至佛像、繪畫等美術作品都可以用。
有「推し」的人除了欣賞「推し」的演唱會或相關電視節目、DVD、YouTube影片之外,還會以從事各色各樣的相關活動為樂,例如收集、購買角色產品,去參觀與「推し」有關的地點(所謂「朝聖」),攜帶、佩戴「推し」喜愛的物品及飾品,在社群網站上熱烈談論「推し」多麼好,將以「推し」為主題的創作作品上傳等等。
總括來說,這些活動就叫做「推し活動(oshi-katsudou)」,簡稱為「推し活」。
「推し活」與生活中的幸福
今天,網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與「推し」和「推し活」相關的意識調查。例如有一項調查就指出,有「推し」的人超過了半數(50.7%)。
它還指出,很多人感受到了「推し」的功效,像是「讓我人生有了樂趣」(91.8%)、「我人生變得精彩豐富了」(87.4%)、「讓我振作起來」(89.4%)等等。
為什麼「推し」和「推し活」這樣大受矚目,甚至還可以提升幸福感?
關於這一點,有很多專家在媒體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這是一種自我表現」、「可以逃離社會上的各種不安」;也有人將「推し活」的來源定為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後流行的所謂「應援消費」,也就是積極購買來自災區的產品,以便在經濟方面支援災區。
激發熱情的共同語言
順便來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認為,其一是因為社群網站的影響:透過網路,大家看到許多有「推し」的人宣稱他們生活變得多麼好,於是也希望自己能夠這樣;其二是由於人際交流上的方便:現代人在與別人溝通時,往往會感到困難與不安;而對他們來說,「推し」和「推し活」或許就能扮演一種共同語言的功能。
無論如何,至少在當今日本社會之中,「熱情支持某個人、某個東西的行為,能給精神帶來正面影響」這個想法,確實有一定的說服力。所以,有「推し」的人享受生活的樣子,會引起沒有「推し」的人內心羨慕。
在我看來,這種心理也正是WINNER廣告的關鍵。
如前所述,現在網路上有很多「推し」、「推し活」的消息,街上也有用這些關鍵詞的廣告;但這些訊息大多都是針對比較年輕的女性推出的,針對「WINNER」廣告片裡那種中年男性運動迷的訊息非則常少。
但是,這並不代中年男性對「推し活」沒有興趣。說起來,他們從前正是熱衷於動、漫、遊、偶像的那些「御宅族」的初期世代;他們的「宅熱情」到年紀大了也並沒有減退,對這些領域的「推し活」推波助瀾的力量一直不小。
說不定,有關業界和媒體並不覺得需要用「推し活」這些詞來擴大需求;而且,年輕世代對於運動方面的興趣也不太大。
所以,「WINNER」廣告的目的之一是向很有消費潛力的中年男性呼籲「在運動方面也來做個『推し』吧!」。
當然,買運動彩券而產生的熱情,畢竟是以「期待獲利」為基礎的短暫感情;但他們「只是為了錢」而支援球隊得分、獲勝的時候,心裡一定也還是會湧出一絲歡喜和興奮吧?
有誰能肯定,這段感情不會成為一條通往「推し活」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