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年,我在某家公司以合約方式擔任行銷長的職務;但因為疫情的關係,國際展會完全停擺。雖然有許多線上溝通與展示的工具,但對於實體產品來說,面對面的展示溝通仍然是難以取代的行銷方式。
也因為疫情如此影響,許多國際行銷工作不得不停擺、尋找替代途徑,甚至讓相關員工可以遠距或在家工作;但同時你可能也需要學會新的線上溝通技能(例如怎麼安排視訊會議場景、如何在鏡頭前表達),並且處理透過新途徑得到的行銷機會和資訊。
來談談你這段時間受到的影響、所做的改變、以及對工作的心得吧。是不是行銷工作都可以。
在電子報中請按「Like & Comment」按鈕加入討論。
因為疫情的關係,反倒有幾個月是接到一份遠端的寫稿工作。每天雖然都還是有截稿的壓力,但工作狀態算是自由。由於業主是香港而非台灣的公司,就同樣性質與內容來說,薪資相對比較高;同時,業主公司也因為當地疫情的關係,轉為各自遠端在家上班,非必要不進公司。且瞬間就已經架構好線上的工作協作平台,決定好工作回報的流程與線上聯繫用的軟體,效率之快令我驚訝,卻也很快速能跟上腳步。很可惜,就現有工作排程與時間,不得已只好暫別那份工作。
很多公司都忽然會有「架構好線上的工作協作平台」的需求。如果是原本就在社群平台上活動的公司(和員工),倒是相對容易建構出「可用」的臨時平台(用Line或FB Messenger傳檔案之類)。
但長期來說,要把簽核、財會、決策方面的作業搬到線上平台,就是另外一門學問、也得花些成本;但是如果轉移成功,很可能就回不去了,這也算是一種數位轉型的進步啦,算是被疫情逼出來的吧。 :P
嗯嗯,因為是媒體產業,相對來說對於這種協作平台(例如:Trello )的操作就相當熟悉,搭配slack 即時確認相關的稿件狀況,以及其他視訊會議的軟體,瞬間你會覺得以前的工作模式真的回不去。
遠距工作對我來說較好掌控時間,省去交通時間、遠距打卡上班其實心理負擔比較小。我的工作一直都是線上與會,平時放假也會在家作業、維護網站,颱風假也是一樣。所以一直都是隨時準備遠距工作的。至於視訊會議的場景、鏡頭前這些其實還好,但主持線上會議一直都是挑戰,因為看不到所有與會者的表情。
我比較訝異的是居然過了這麼多年,網路只被用在娛樂用途,並沒有真正的走入工作場合,除了部份人喜歡用訊息工具下指令、email 寄文件、雲端空間儲存分享檔案之外,這也是看到全球才認真的"辦線上會議"後的感想。
在網路初發展時期的那些美好的應用場景,一直到今年因為疫情才慢慢實現。
嘿。這讓我想到我要寫一篇這個。XD 謝謝。
所以現在並沒有開始進行「看得到對方」的視訊會議嗎?
沒有強制視訊。有些會議會"建議"視訊,但因為顧及隱私,所以可能會要求講者開視訊,但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有的會議,會要求發言者在發言時要看到他本人,所以發言者會開視訊,就像親自與會,你人站在麥克風前一樣。但很多時候我會覺得在看客廳、書房大展就是啦!蠻羨慕的。
以「溝通」為目的的會議而言,開不開視訊或許不重要;但(例如)以行銷、業務、產品展示、或是需要搭配簡報和影片內容的遠端會議而言,就不得不有畫面了。
在這個領域的會議,很多都是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例如發言者讓大家看到他的臉,也讓人會覺得他願意為他自己的發言負責,久而久之,我觀察到,也愈來愈多人在發言時會開視訊,不發言時就會關掉視訊和麥克風,避免干擾到邀請的講者。很有趣。當然,行銷、策展、要看到商品的,就一定得開視訊和麥克風,那時就會和 Youtuber 一樣講究。
上個星期我看到一個印尼的與會者是用那種錄音間裡的麥克風,可能平時有在上課,也有與會者會在家裡放綠幕,然後使用會議、公司所提供的背景,於是也就不再看辦公室、書房、客廳大展了。
感謝F大叔昨天討論的啟發,所以我寫下自己一整年參與國際網路治理事務受到COVID-19影響的經驗寫在以下文章裡:https://www.yingchu.tw/2020/12/2020-COVID19-digital-transformation.html
因為疫情的關係,反倒有幾個月是接到一份遠端的寫稿工作。每天雖然都還是有截稿的壓力,但工作狀態算是自由。由於業主是香港而非台灣的公司,就同樣性質與內容來說,薪資相對比較高;同時,業主公司也因為當地疫情的關係,轉為各自遠端在家上班,非必要不進公司。且瞬間就已經架構好線上的工作協作平台,決定好工作回報的流程與線上聯繫用的軟體,效率之快令我驚訝,卻也很快速能跟上腳步。很可惜,就現有工作排程與時間,不得已只好暫別那份工作。
很多公司都忽然會有「架構好線上的工作協作平台」的需求。如果是原本就在社群平台上活動的公司(和員工),倒是相對容易建構出「可用」的臨時平台(用Line或FB Messenger傳檔案之類)。
但長期來說,要把簽核、財會、決策方面的作業搬到線上平台,就是另外一門學問、也得花些成本;但是如果轉移成功,很可能就回不去了,這也算是一種數位轉型的進步啦,算是被疫情逼出來的吧。 :P
嗯嗯,因為是媒體產業,相對來說對於這種協作平台(例如:Trello )的操作就相當熟悉,搭配slack 即時確認相關的稿件狀況,以及其他視訊會議的軟體,瞬間你會覺得以前的工作模式真的回不去。
遠距工作對我來說較好掌控時間,省去交通時間、遠距打卡上班其實心理負擔比較小。我的工作一直都是線上與會,平時放假也會在家作業、維護網站,颱風假也是一樣。所以一直都是隨時準備遠距工作的。至於視訊會議的場景、鏡頭前這些其實還好,但主持線上會議一直都是挑戰,因為看不到所有與會者的表情。
我比較訝異的是居然過了這麼多年,網路只被用在娛樂用途,並沒有真正的走入工作場合,除了部份人喜歡用訊息工具下指令、email 寄文件、雲端空間儲存分享檔案之外,這也是看到全球才認真的"辦線上會議"後的感想。
在網路初發展時期的那些美好的應用場景,一直到今年因為疫情才慢慢實現。
嘿。這讓我想到我要寫一篇這個。XD 謝謝。
所以現在並沒有開始進行「看得到對方」的視訊會議嗎?
沒有強制視訊。有些會議會"建議"視訊,但因為顧及隱私,所以可能會要求講者開視訊,但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有的會議,會要求發言者在發言時要看到他本人,所以發言者會開視訊,就像親自與會,你人站在麥克風前一樣。但很多時候我會覺得在看客廳、書房大展就是啦!蠻羨慕的。
以「溝通」為目的的會議而言,開不開視訊或許不重要;但(例如)以行銷、業務、產品展示、或是需要搭配簡報和影片內容的遠端會議而言,就不得不有畫面了。
在這個領域的會議,很多都是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例如發言者讓大家看到他的臉,也讓人會覺得他願意為他自己的發言負責,久而久之,我觀察到,也愈來愈多人在發言時會開視訊,不發言時就會關掉視訊和麥克風,避免干擾到邀請的講者。很有趣。當然,行銷、策展、要看到商品的,就一定得開視訊和麥克風,那時就會和 Youtuber 一樣講究。
上個星期我看到一個印尼的與會者是用那種錄音間裡的麥克風,可能平時有在上課,也有與會者會在家裡放綠幕,然後使用會議、公司所提供的背景,於是也就不再看辦公室、書房、客廳大展了。
感謝F大叔昨天討論的啟發,所以我寫下自己一整年參與國際網路治理事務受到COVID-19影響的經驗寫在以下文章裡:https://www.yingchu.tw/2020/12/2020-COVID19-digital-transforma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