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一些前提:
「結果論」指的是成功率、相對於投入資源的回收和產能、以及創立企業的延續性或市場價值。或者反過來說,兩三年內的存活率。
「年輕人」指的是大約25歲或以下、實際工作經驗不超過兩年,但頭腦和擁有的技術足以創業的人。
「浪費」的意思是,以整個環境而言,他們創業的機會成本是原本可以投入如傳統產業、農業、既有企業、甚至有外交目的的海外援助(例如日本的JICA),讓這些原有產業和事務少了許多年輕人力、也讓年輕人錯過許多訓練機會。
另外一個重要前提是,目前的年輕創業者受過的財務、法務、行銷、語言能力訓練多半不足,一般的加速器、孵化器、創業輔助單位所提供的這類訓練也並不紮實。
在這個狀況下,大量年輕人嘗試創業(尤其是有海外市場企圖心的)有點像是一群身強體壯、但只受過基本訓練的年輕士兵上戰場;整體來說不見得打不贏,但中間很可能損失慘重。
年輕人創業的好處,在於因為相對沒有家累或其他負擔,所以風險承受度較高。假設25歲創業到27歲失敗,只要找得到題目和資金,27歲還可以再創業一次;這次萬一到30歲又失敗了,還可以摸摸鼻子去找工作(當然,要再嘗試也不是不行,說不定就是下個老郭)。
但是,對於整體環境來說,這位可能其實相當優秀的年輕人,在25–30歲之間的產能,是不是可能就等於浪費掉了?
如果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有一大群因為近年的創業風潮、以及許多「導師」們告訴他「勇敢嘗試,有機會我會投資你,失敗也沒關係」,於是投入一兩年或四五年去創業,但這些人之中成功的百分比卻只有個位數,對於整個環境或產業的影響會是什麼?
上述的這些數字都沒有什麼科學根據,都只是個人的感覺和觀察,結論也不是要年輕人不要創業(但我會鼓勵大家想好策略、受好訓練再上戰場)。
在思考的只是,近年來的年輕人創業潮,從結果論來看(這是重點,如果至今創業者能有超過一半成功,現在就不用討論這個問題了),對於整個產業和社會環境有什麼樣的影響?對產業的人力結構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這些年輕人都工作五年(即使過程並不那麼愉快)再創業,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台灣「自外」於那些正在瘋創業的國家,有足夠的年輕人力投入基礎產業和研究,對於幾年(或許熱潮退去)之後的產業未來會有什麼影響?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是類似「今天不帶錢出門的話會不會回不了家」之類的開放式問題,也或許整個前提就是錯的(例如「每個世代都有這麼多人想創業,也沒出過問題」)。
在這裡,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想想同一件事、當做繼續觀察的開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