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我,就不會這樣翻」
我寫過一系列關於翻譯的文章,有機會的話可以整理一下來出書(最近出到有點上癮);我比較擅長的翻譯類型並不是「魔戒」這類作品,而是商業與技術方面的應用,所以得多收集一點案例,才會比較有料。所以今天上天聽到了我的願望,提供了來自我老客戶Apple的案例。
我從前曾經有幾年時間,負責蘋果總公司的中文文案編審,跟來自其他地方的團隊有些互動和合作(基於職業道德,也就只能說到這裡了);並不是說非我不可,不過確實在後來這幾年,蘋果中文網站的品質曾經受到一些批評。
因為就跟做任何網站一樣,除了文字之外,還有一些技術性的細節要顧到;例如還沒有確認的部分先放一塊內容墊著(所謂的placeholder),但稍後要記得回來換掉,或是跟不懂中文的網頁製作者溝通版面等等。如果只專注在文字上的話,就可能發生問題,例如要做成圖的標題文案太長,導致排不進預留空間等等。
其次就是跟其他中文團隊合作的問題;例如從前有某個具有語音功能、體積很小的產品,我寫的中文標題是「輕,小,說」,我自己認為很貼切、隔壁的日本團隊也覺得很有意思(雖然他們因為語法關係不能採用),但中國團隊非常反對;一來他們也不能沿用、二來他們覺得這是來自日本的說法,所以並不喜歡,因而在「異中求同」的原則下,台灣站也沒有使用我的版本。
言歸正傳,寫或翻譯商業標語,要注意的細節很多,有時候反而沒有一般篇幅較長的文字作品那麼自由;不過這也是商業標語的單價(如果真以字數平均的話)遠高於其他作品的原因之一。
上面這張圖中「更小、更聰明、耐用且雙面可用。」的原文是「Smaller. Smarter. Durable. Reversible.」:
要翻譯這段文字(再次強調,這是標語的作法),除了先瞭解這個產品的技術、規格、以及用途特色之外,必須先解析原文的語法、以及「這樣寫的用意」,而不能望文生義直接動手。簡單的說,原文用了兩個技巧:
用句號(period)來分隔單字,而不是平常的逗號(comma),以強調這些形容詞的力道與權威性。這一點在英文中常見,但中文照樣寫就會很奇怪;姑且利用原來的譯法寫寫看:「更小。更聰明。耐用且雙面可用。」,所以這一點譯者選擇不處理。
前面兩個字都是「-er」結尾、後面兩個字則是「-ble」;前面三個字長度類似、都是三個音節,第四個字較長、有四個音節。這也是常見的技巧,以第四個較長的字作為最具重量的結尾(叫做「anchor」)。
所以從成果看來,原譯者或許也注意到了第二點、並且試圖在中文裡複製這個效果;「更小、更聰明」的「更」就是原本的「-er」、「耐用且雙面可用」的「用」就是原本的「-ble」。只是雖然注意到了細節,但就中文而言結果並不夠理想;因為譯文雖然意義大致沒錯,但在文字音節、韻律性、以及重量的平衡上並沒有進一步顧慮到。
把原文和譯文去除標點之後再拆開來看,會更加明顯:
Smaller
Smarter
Durable
Reversible
更小
更聰明
耐用
且雙面可用
這樣看起來就像是「圖解」,把很多細部問題凸顯出來。中文並不一定要像英文一樣還有韻腳,而且「更」字算是已經照顧到視覺上的「押韻」了,但如果把「更小」改成「更小巧」或「更精巧」的話,在音節上和視覺重量上就會均衡一些。
書法講究「間架」,標語的句子其實也有間架,甚至整段文字也有,只是簡短的標語特別明顯;如果整段文字也有清楚而均衡的架構,例如「xxx,xxx;xxx,xxx。」或是「xxx、xxx、xxx、以及/而且xxx。」(注意標點符號的用法、以及「xxx」字數盡可能接近或一致),閱讀起來的重量和韻律感就會更好。
在這個原則下,後面的「Durable. Reversible.」確實就比較難處理了,尤其是「Reversible」(可翻面使用)算是技術重點,一定要提到、而且一定要解釋清楚。
從上面的條列來看,如果「durable」可以用三個字處理的話最好;在這裡,加上「更」字湊三個字、而且跟前面另外兩個詞形成首字的閱讀韻律,是個可行的作法(當然也有別的處理方式,但可能會連前面兩個詞都要改動,這裡先用簡單的辦法)。
原譯文的後兩個字都以「用」字結尾,雖然呼應了英文的寫法,但兩個四聲的「用」字放在一起用,不免有點拗口;此時有兩種解法,其一是把「更耐用」改成「更耐磨」或其他寫法,其二則是把「可翻面使用」改掉。
因為以類似寫英文詩的角度來看,第四個詞在結構、長度、或是韻律上原本就比較自由,而且即使改了第三個詞,第四個還是要修,所以就試試偷懶直接改第四個好了。
好,所以現在變成:
更小巧
更聰明
更耐用
XXXXXX(可以稍長一點、但必須說明這個接頭即使翻面也可以用的特性)
原本的「且雙面可用」意思到了,但顯然不是最理想的答案,即使只把開頭改成「而且」都會好一點。如果可以找到一個像是「裡外不是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之類簡短貼切的成語來套用,那是最好;但顧及作業時間和廣大讀者群的接受度,如果一時想不到成語的話,還是寫白話就好。
這第四個詞沒有標準答案。「兩面都可以」、「雙面都可插」、「兩面都沒差」、「正反都可以」、或是「反正都可以」都可以列入選擇,大家自己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說法。:)
通常如果發想到這個地步,我自己的作法是會進一步簡化(記得嗎?前面提到的版面空間問題),把意思其實已經隱含在句子裡的形容詞去掉,讓整個結構更精簡:
小巧
聰明
耐用
XXXX
這樣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讓第四個詞也跟著更短;至於變得更短是更難還是更簡單,那就看個人造化了。
假設我想了半天,覺得第四個詞只要「兩面可用」就解決了,那麼就得回頭修「耐用」這個詞。改成「耐磨」是一個選擇,整個改成「堅韌」、「強韌」也行,甚至改成同樣四個字的「壽命更長」也是一個穩定的結構;而且因為剛才已經把三個「更」字拿掉了,所以有空間容納多出來的兩個字。
因此,暫定的結果是「更小巧、更聰明、更耐用、兩面都可以」(其實我自己比較喜歡「反正都可以」這種帶有雙關趣味的寫法,但這種寫法評價會比較兩極),或是精簡版的「小巧、聰明、壽命更長、兩面可用」。
如果是我來處理的話,結果會比較接近上述的兩個版本(實際上結果可能不同,這裡只是舉例),應該都比原本的譯法好一點;當然您或許也可能覺得,原本的譯法其實更好,那也是沒問題的,翻譯這種事情除了一些基本原則必須遵守之外,原本就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
至於譯者是否專業,差別只在於有沒有想到上述這些點、在多久時間之內可以思考一遍、並且處理完成;以實際工作來說,處理這樣一個標語的時間應該是三分鐘之內的事情,最好是一分鐘。
(不過我沒有告訴你、你也沒有看到的是,如果這個標語是一個獨立的案子,至少要跟客戶說是一個星期,否則收不到好價錢。XD)
「就。很。PRO」
這個標語的句號,放在這篇文章的脈絡來看,還是很奇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