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的品牌行銷新動作
老問題了:一些簡短的評論要直接寫在Facebook之類的社群網站上好,還是寫在自己的網站上存檔好?通常我會懶得再過來寫,直接在FB或Twitter上寫了算,不過想想為了「莫謂言之不預也」,稍微重要一點的對話還是搬回自己家好了。
今天的新聞是這樣的:
宏碁(2354) 昨(30)日表示,為強化全球的品牌行銷運作,決定委託國際知名行銷服務公司Red Peak集團,建構與強化其行銷組織團隊、及規劃品牌策略、提升行銷效益,並委請Red Peak董事長柏金(Michael Birkin)擔任宏碁行銷長,這是宏碁努力往行銷導向轉型的戰略性部署。
── 聯合新聞網:宏碁轉型 攻品牌行銷
這樣的舉措引起了不少討論和疑惑。作為一個也搞行銷的傢伙,我當然是樂觀其成,希望宏碁可以成功;不過諸如「宏碁內部的問題,絕對是在開始有這個團隊進駐之前就發生了」(引某兄語)之類的疑慮,也不是沒有道理。
就我的經驗來看,找外包行銷不是問題,外包的行銷公司也可以很強,作法是可行的;但通常這種案例如果會有問題,通常有兩種可能:
行銷公司因為偷懶/錢不多/授權不夠/品味不同,並沒有特地針對宏碁這個客戶的需求量身打造新的設計和策略,而是拿現成的、先前做過的、或是在其他地方提案沒過的作品來用。
以宏碁現在的問題而言,光是這樣的解決方案是不夠的;行銷公司必須對宏碁這家公司過去的歷史、產品、人事更迭、企業文化、以及目前的市場定位有深入的理解和詮釋,才能生得出真正合乎需要的策略。宏碁很誠意的授權給行銷公司、價格上也不囉嗦(宏碁有過這樣的經驗:委託澳洲公司設計的1987年版標誌,據說設計費總共花了150萬美金),但因為認知和標準方面的差異,雖然彼此都肯定對方的態度和成效,但最後提出來的建議案卻無法付諸實行、或是只能取用其中一部分。
我自己手上就有過多個這種案例;至於最後能不能勉強實行,就看雙方對於彼此差異願意容忍和退讓的程度。
「委請Red Peak董事長柏金擔任宏碁行銷長」是很聰明的一招。一來賦予這個「外人」接觸公司內部資訊、執行某些決策(例如砍人)的權利,同時理論上也消除了「外部建議」成為「內部策略」的可能障礙;二來也讓這個行銷長變成有如「人質/聯絡官」,扮演確保行銷公司績效的角色。
不過這兩點也只是理論上如此。這類合作有很多「人」的因素,像是宏碁裡頭的某些資深長官究竟把這個洋人當做平起平坐的戰場大將,或者只是來當做人質的小姓;花了大錢找來的行銷公司究竟是「委以重任」還是「有問你你再說話」,就可能左右整個計畫的結果。
我雖然不是宏碁的股東,不過會希望公司長官暫時不要對市場發表奇怪的論點,而是先讓專業行銷人員融入並瞭解宏碁這個環境,提出可能的診斷藥方,然後花個一兩年時間,讓外界慢慢看到宏碁開始有所不同、而且是往令人驚喜的方向發展。
對於台灣來說,宏碁終究是一家重要的公司,大家都會拭目以待,我也很有興趣繼續觀察這個計畫的後續。
(本文裡頭有很多隱藏寶物,熟悉這個遊戲的大大們應該很清楚;如果後面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的話,寶物自然會掉出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