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兩天關於蘋果透過iOS裝置收集用戶定位資料的新聞(原始出處),自己也下載了iPhoneTracker來測試,然後再試著下一些評語。
往壞處想,應該很少有人喜歡自己被身上帶的東西追蹤位置;所以如果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收集地點資訊,無論資訊會被拿來做什麼用,都不是太愉快的事情。
所以,我贊成任何設備在收集這類「非使用者主動輸入」的資料時,都必須清楚說明、並且取得使用者的同意;如果資料會被傳輸出去,系統也必須告知傳送的對象、以及使用的目的,否則就有侵害隱私的嫌疑。
我在2009年的〈壓上Android的第一根稻草?〉中提過對這類事情的看法,無論對Android或iOS都同樣適用。
往好處想,認為這次iOS事件比較「沒什麼」的觀點有幾個:
收集到的定位資料來自行動電話基地台,而非GPS衛星定位,誤差值相當大,所以只能看出「去過哪一帶」、看不出「去過哪家店」。
基本上收集到的資料只存在iPhone/iPad上、以及用來同步資料的電腦上,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證實資料外流(請參閱iPhoneTracker網站的問答集);但也有報導指出「蘋果蒐個資 1年前早坦白」;就報導本身來看,這則的內容跟原本的報導並不一定直接相關,不過對於在意的人來說,可以當做同一件事看也沒關係。
雖說萬一手機遭竊,行蹤資料可能會曝光,不過其實如果遭竊,更有價值、更容易被看見和利用、更可能立即造成傷害的外洩資料(通訊錄、郵件、個人資料等等),遠多於這些「相對不準確」的定位資訊。然而「莫以惡小而為之」,不管多不重要的資訊,廠商還是有協助保密的責任;而且「自願輸入」和「偷偷收集」的資訊,在保管責任上也是兩回事。
從這樣的顯示資料上可以看出什麼?
然而從商業的觀點來說,用各種形式收集、解讀、傳輸、運用這類資料,必定是將來無可避免的趨勢;只是運用資訊的道德規範、以及遲早會出現的法律判例,會把安全界線畫在什麼樣的地方。
某家五星級飯店有個令人津津樂道的地方,就是一旦入住,之後在飯店裡的任何地方,碰到的服務人員都知道你是誰,直接以姓氏稱「某先生」、「某小姐」打招呼,讓住客有一種「我是名人」的爽感。往好處想,這就是一種「個人行銷」,下次還想再住這家「知道我是誰」的飯店;但往壞處想,飯店憑什麼讓每個服務人員知道我是誰?萬一被怎樣了怎麼辦?
以飯店來說,可能服務人員要很辛苦的背下住客名單,但在技術的幫助之下,往後可能只要帶著手機(或是帶著眼珠),店家就會說「王小姐第一次來齁?讓我們來為您進行一個所謂介紹豬排醬怎麼調的動作」、或是「哎喲~,張董你怎麼好久沒來了,人家很想你耶」之類的台詞。
現在我們可以據理力爭,主張所有的記錄、傳輸、以及使用都必須經過我們同意;但我的猜測是,在技術和商業應用持續發展的趨勢、以及相關廠商的遊說之下,往後的法律規範會畫在離我們稍微遠一點的地方。例如在匿名前提下收集誤差在兩公里以上的定位資料、手機品牌、裝了哪些軟體、開機期間等等;就像軍人被俘依規定可以報出名字和兵籍號碼,其他都不能講。
有些資料被收集將在所難免。
說起來有點悲哀,我們已經慢慢走到一個無權封鎖自己全部資料的境地,可以洩漏到什麼程度由妥協的法律規定,而不是我們自己;然而我們要求的又是更多貼心的服務、以及專屬於個人的「尊榮感」(雖然我也不覺得這樣很尊榮,但廣告上都是這麼說的),於是我們自己也得做些妥協、或是快樂的用一些個人隱私來交換。
不過無論如何,我希望這些事情的底線都還是以「個人意願」為前提。不管蘋果(或Google)收集這些資料的理由有多善意、未來承諾會提供多麼貼心的服務,都必須在取得使用者瞭解和同意後為之;否則就跟「為了你的健康著想」而剝奪你抽煙喝酒的權利、而又沒有膽量去挑戰煙酒公司和其利益共同體的組織一樣,追兩兔不得其一,徒留遺憾與罵名。
說實在的,我還真不太喜歡住在飯店被每個服務人員叫得出名字,心裡會有點毛毛的。
參考閱讀:
本文題目的典故來自「城市獵人」主角冴羽獠被抓到做壞事時裝傻的台詞「私はだれ?どうしてここにいるの?」(我是誰?為什麼會在這裡?)
http://fred.ipod.to/blog/?post/2145
這個網址失效了,被轉到奇怪的問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