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中的跨國文化問題
News.com刊出了一則有趣的新聞:微軟過去因為對於異國文化與政治現況的忽視,導致了數百萬美元的損失。
這裡把幾個出錯的地方節譯如下:
在Windows 95中,微軟在以800,000個像素構成的印度地圖上,將8個屬於喀什米爾地區的像素用不同於印度領土的綠色顯示(譯按:這個部分傳統上其實是印度、巴基斯坦、中國之間的未定國界),導致印度抗議;結果是微軟以回收20萬套Windows 95作業系統落幕。
微軟在某個遊戲軟體中,使用誦念可蘭經的聲音當作背景音效,引發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抗議。
微軟事後推出了沒有使用這個音效的遊戲版本,但並沒有回收市面上流通的這個產品;因為「(微軟的)美國工作人員認為已經流入市場的版本不會被發現」,結果導致沙烏地阿拉伯全面禁止銷售這個遊戲、並且要求道歉。最後,事情以微軟全面回收產品落幕。
微軟在另外一個遊戲軟體中,設計了「回教戰士將教堂變成清真寺」的情節,沙烏地阿拉伯又抗議,讓這個遊戲再度遭到回收。
在針對中南美洲設計的西班牙文版Windows XP中,微軟在要求使用者輸入性別個人資料時,提供的選項是「不提供」(not specified)、「男性」(male)、以及「壞女人」(bitch;譯按:這個詞有很多種譯法,比較精彩的得自己想像)。這個來自翻譯錯誤的問題,據說讓許多國家的女性都覺得很不舒服。
對異國文化的理解
根據微軟相關部門的主管表示,他們已經把一些員工送去上地理課程,以避免這類問題繼續發生。他的說法是:「雖然我們有些同仁十分聰明,但對於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狀況有些搞不清楚。」
這類問題的原因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企業主事者(不僅是微軟;其實許多公司都有一樣的問題,只是微軟的新聞大一點而已)在面對全球化市場時不用心、或是對其他文化缺乏理解,另外一個則是在執行本地化時的過程與方法。
一般來說,輸出東西越多的國家,發生這類問題的機率就越高;第一名當然是美國,台灣就算保守點說至少也有前五名。許多經理人在擬定行銷策略、製作相關文件的時候,經常只用自己的文化作為出發點,沒有先對目標市場做些功課。
如果是說明產品功能或規格的東西,通常問題不大;但在以情感或文化作為訴求的行銷文件中、或是以視覺表現的構圖上,容易出錯的地方就多了。
例如廣告圖片中把兩腳翹在桌上通常代表輕鬆、但在阿拉伯世界卻是一種侮辱和挑釁(因為讓別人看到你的鞋底);在強調安全的汽車文案中,原文(直譯的話)經常會提到「如果你發生事故」,但在非常忌諱這種用語的中文裡,就得不斷改成「在萬一發生事故時」(刻意省略主詞),把它講得像是別人的事情一樣。
全球行銷、地方智慧
所以如同某銀行的文案所說的「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現在已經不是一個「Big Idea」可以走遍天下的時代,廣告或行銷創意人也不能再只靠聰明才智做事情。
以前常有人開玩笑說,某些美國人除了上面是加拿大、下面是墨西哥之外,對世界的其他部分一無所知;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就地理知識而言這種例子也許已經少了,但在文化方面恐怕還是改進有限。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對宗教有點基本常識的人,就應該知道某些東西除非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沒事就不要去亂碰;偏偏很多人不信邪,有時候甚至還會故意搞一些嘲弄(parody)或雙關(pun)玩笑,還自以為幽默,要別人「幹嘛認真」。
也許對於當事人來說,這只是在有表達自由的美國土地上,開一點美國式的玩笑;但遺憾的是,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像美國一樣(偏偏有些美國人是這麼覺得)。
如果美國人想去賺其他人的錢,就不應該拿美國那一套去放諸四海。當然,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大量輸出東西的台灣、中國大陸、或是其他國家。
先有跨國知識,才能做本地化
從第二個角度、也就是產品本地化的方向來看,就跟我的工作有些相關了。在翻譯中所造成的問題所在多有,這次舉的「壞女人」只是個小小的單字問題而已;重點是它出現在每個人都看得到的地方、而且剛好是個關鍵字。
如果一定要談責任問題的話,負責本地化的單位要打100下屁股、微軟的測試部門要打50下、相關的產品經理要打25下。
在翻譯過程中出現這個問題有幾種可能:
負責翻譯的是不甚熟悉西班牙語的人;
翻譯的人不知道某些名詞在不同地區西語之間的差異(因為我不懂西語,所以不知道這算不算可能性之一,但類似的問題在其他語言中確實出現過);
用電腦翻譯軟體進行廉價翻譯,而且沒有活人重新看過一遍;
上下文的問題。
個人認為最可能的原因,跟其他國家本地化經常出現問題的原因一樣,都是第三種,
而可能性次高的,則是第四種;舉例來說,在Mac OS X Mail的第一版中,通訊錄欄位標示「Title」被譯為「標題」,其實應該是「頭銜」或「職稱」,就是翻譯的人根本不知道這個詞要用在哪裡的上下文問題。
像這類的問題,加上前述的「如果你發生事故」等文化差異,正是電腦翻譯暫時還無法取代人類(也讓我還有生意可以做)的原因之一、也是我的工作之所以能從翻譯橫跨到內容顧問(content consulting)的道理。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兩個小錯字,也許就是產品是不是要全面回收、會不會損失慘重外加賠上商譽的差別所在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