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的另一篇文章中,我提到將AI融入各種日常網路服務,將會是科技產業的下一波震盪,甚至是創造大量投資和收入來源的「金雞母」;每個人手上已經握有的資料、與網路上現有內容的連結,會是比任何巨量學習資料都有價值的寶藏。
1
本文作者在前篇總結了過去在Apple工作的經驗之後,本文談的則是在Facebook母公司Meta的工作心得。這兩家公司因為有著不同的產品類型和企業文化,所以帶給產品設計師的觀感、以及學到的工作技能也有所差異。
產品設計師Andrea Pacheco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過去在Apple的經驗、以及他所看到的企業文化。除了一窺Apple的工作方式和產品理念之外,還有些在中階工作職位上的觀察、認同、以及心得。
Mercedes Benz這個廣告的標語,簡潔中透露著精鍊、而且訴求精準。雖Benz早已是形象最出眾的汽車品牌之一,但旗下車系眾多,要讓每個款式都打中設計時所定位的分眾,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今天是我的「老朋友」Steve Jobs過世10週年紀念日。雖然認識已久,但說不上私交;在觀察Jobs和Apple超過30年之後,我對於這兩個傳奇因素的組合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Jobs的這項改革,在往後的10年之間挽救了Apple;在後來至今的持續成長之中,新制度也還扮演著基礎的角色。但天底下沒有每家公司都適合的完美制度,企業的體質、產品力、以及領導者的遠見與信心,才是真正的關鍵。
不管metaverse也好、或是作為區塊鏈應用理論基礎的「去中心化」概念也好,即使技術趨近完美,但只要牽涉到「人」與「交易」(也就是「錢」),都不得不回到「人性」這個決定性的因素上。
我並不反對metaverse的發展,對於實體政治力量是否介入也持保留觀察的態度;我甚至不會鼓吹你反對它或鄙視它,只是建議認清它(和自己)的本質,在真正令人信服的遊戲規則出現之前,不要對它有太過綺麗的幻想。
See all

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